揭秘尼古丁成瘾:如何一步步陷入烟草陷阱
揭秘尼古丁成瘾:如何一步步陷入烟草陷阱
吸烟危害健康是老生常谈,但为什么仍有人会尝试吸烟并且不愿意戒掉这个有害的习惯?吸烟行为真的是吸烟者的个人选择吗?
烟草中含有数千种化学物质,其中尼古丁是一种高度成瘾物质,它能够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让吸烟者对尼古丁产生依赖,更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很多吸烟者在开始吸烟时并没有意识到尼古丁成瘾的问题,甚至误以为自己能够控制不会上瘾。开始吸第一口烟的因素可能有所不同,但一旦成为尼古丁的俘虏,吸烟者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选择不吸烟的自由。
尼古丁是如何骑劫吸烟者的大脑?
谈及成瘾,一般人也许会联想起赌博成瘾、沉迷手机、疯狂购物等非物质导致的成瘾行为。然而,物质成瘾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均可造成破坏,吸烟产品中的尼古丁,就如毒品一样是一种高度成瘾物质,能从生物 学角度改变我们大脑运作的方式,令使用者成瘾而不自觉,长期使用更构成健康风险。
人类的大脑中有数百亿个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当一个神经元接收到称为动作电位的讯号时,会触发释放神经传导物质。每种神经传导物质就像一把钥匙,可以解锁另一个神经元上的受体,从而将讯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链接会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并在大脑和身体各部位之间传递情感、动作及反应等不同讯号,以执行身心不同的功能。
「奖赏机制」是大脑中一个重要的神经网络,并与特定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有关。在健康的大脑中,多巴胺按照大脑自我调节的方式释放出来。当我们从某种行为或体验中获得愉悦感时,例如享受美食、进行社交活动时,大脑会自然释放多巴胺,以表示有值得记住的事件正在发生,我们便因此受激励,重复相同行为以获取愉悦感。
尼古丁成瘾过程(1):抢夺大脑自然调节机制
然而,烟草中的成瘾物质尼古丁能「骑劫」大脑自我调节的奖赏机制,干扰并破坏多巴胺的释放和接收,导致物质成瘾。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会被肺部吸收,只需要七秒便会随着血液循环被带到脑部。由于尼古丁的分子结构与其中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乙酰胆碱相似,尼古丁可以解锁大脑中的乙酰胆碱受体,刺激神经元释放多种神经传导物质,包括大量的多巴胺,从而造成一种因外界物质(即尼古丁)刺激而产生的奖赏感,使吸烟者暂时感到愉悦、放松,造成吸烟有满足和舒缓压力的错觉。
尼古丁成瘾过程(2):大脑神经受体对尼古丁建立耐受性
随着吸烟者持续吸烟,大脑中的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会慢慢增加,因此导致大脑对尼古丁及吸烟的渴求增加。长期下去,尼古丁不断非自然性地刺激多巴胺的释放,大脑便会建立耐受性及丧失自然调节的机制,导致吸烟者在缺少尼古丁的情况下,难以自然产生愉悦感,因此需要摄入更多尼古丁才能获得满足感。
尼古丁成瘾过程(3):对尼古丁依赖形成戒断症状
当吸烟者减少或停止吸烟时,体内尼古丁水平便会渐渐下降。大脑对尼古丁的依赖会导致戒断症状。吸烟者或会强烈渴望吸烟,感到焦虑、易怒、烦躁、难以集中、情绪低落、沮丧、愤怒、饥饿和失眠等。这些症状促使吸烟者再次寻求尼古丁以满足大脑的需求。
以上过程就是尼古丁俘虏吸烟者的大脑,导致吸烟成瘾的恶性循环。
诊断尼古丁成瘾
尼古丁改变大脑的运作方式,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容易成瘾的物质之一。因此,即使是吸一口烟,也能构成成瘾的风险。除了尼古丁外,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烟草使用经历等都可能对成瘾程度产生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所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分别将尼古丁依赖(Nicotine dependence)和烟草使用障碍(tobacco use disorder)界定为物质滥用障碍(substance abuse disorder),是为精神疾病的一种。症状包括对吸烟产生强烈渴望、意识到吸烟能损害健康但仍难以控制吸烟、对尼古丁产生耐受性,以及在停止吸烟时出现戒断症状。
目前最常用用于评估吸烟成瘾程度的尼古丁依赖程度测试(Fagerstro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以六个项目评估卷烟使用量、强迫性和依赖性,测试分数越高代表依赖程度越高。
尼古丁不止成瘾
尼古丁可能导致中毒
经由呼吸道摄取尼古丁是最常见的吸烟方式。除此之外,尼古丁亦可经口腔黏膜、肠道及皮肤等吸收,摄入过量的尼古丁可以导致中毒,轻微中毒会导致恶心、呕吐及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则会呼吸困难、抽搐、心律不整、甚至死亡。根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的数据,成人的尼古丁致死剂量估计约50至60毫克。
虽然近年来成年人因连续吸烟而急性中毒的个案并不常见,但随着电子烟等使用液体尼古丁的吸烟产品兴起,全球各地的尼古丁中毒事件有所增加。尤其儿童的 身体较小,更容易过量摄取尼古丁。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期间录得约7,000宗与接触电子烟或电子烟溶液相关的病例,升幅较上年同期超过30%。在所有病例中,接近九成(87.8%)为五岁以下儿童,当中约40%为吞入或服用电子烟/电子烟溶液相关的个案。
尼古丁损害大脑发展
当我们每次记忆或学习新技能时,大脑的神经元会建立更巩固的链接。人类的大脑会持续发育至约25岁,在此期间,儿童及青少年的大脑建立链接的速度比成年人更快。尼古丁会影响神经元链接的方式,损害大脑中负责控制注意力、学习能力、情绪调节和冲动控制的区域。在成长阶段使用烟草产品或尼古丁产品亦可能增加青少年将来对其他物质及药物成瘾的风险。
尼古丁虽不是致癌物,却促进致癌过程
人 体在神经系统以外的组织中亦有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尼古丁与受体产生作用后,会对全身器官系统、细胞增生和细胞凋亡产生多种急性和长期影响,增加罹患心血管、呼吸 道和胃肠道疾病的 风险。尼古丁还能降低免疫反应,对生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尽管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尚未将尼古丁列为致癌物,但多项研究已指出尼古丁作为「肿瘤促进剂」,能增加患癌的可能性。尼古丁对受体的作用能促使正常细胞在暴露于致癌物后演变为癌细胞、影响癌症扩散和转移,并增加化疗和放射治疗药物的抗药性。
日常生活中,透过使用吸烟产品是最主要摄取尼古丁的方式。不同的吸烟产品含有许多其他化学物质,例如,卷烟中含有约7,000多种化学物质及70种致癌物质;电子烟中含有甲醛、乙醛、多环芳香烃、重金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等。尽管尼古丁本身不致癌,但尼古丁成瘾使得吸烟者长时间吸入大量有害化学物质,从而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
精心设计的世代成瘾循环
尼古丁本来是一种天然存在于烟草中的化学物质。除了烟叶外,在茄子、番茄和马铃薯等茄科植物中亦含有尼古丁。不过,茄科植物的尼古丁含量比卷烟中的尼古丁含量相去甚远,而且食物中的尼古丁成分会被消化、分解或排出,其致瘾的可能性及害处微乎其微。但吸烟时尼古丁则会透过呼吸系统被吸入体内,并透过循环系统传递至脑部及全身,可对身体构成重大成瘾和健康风险。
蔬果及卷烟中的尼古丁含量
烟草商利用尼古丁的特性向全球销售吸烟产品,谋取暴利。在卷烟流行之初,烟草公司曾经极力否认尼古丁的成瘾性。甚至到1994年,烟草商竟然在美国法院的听证会上宣誓声称尼古丁不会上瘾。然而,其后烟草业内部文件被披露,显示烟草商一早清楚明白尼古丁成瘾是令吸烟者继续使用其产品 的根本原因。早在1950年代开始,他们便投放大量资源研究尼古丁的作用和影响,以及研究如何设计卷烟,以更轻易地造成尼古丁成瘾,并令吸烟者建立对吸烟的长期依赖。
近十多年,随着传统烟产品市场渐渐萎缩,烟草商的盈利面临重大考验,他们开始推出各种新型吸烟产品,向大众讹称其「危害较小」,以图误导公众、重新塑造吸烟形象,并保持自己的生意利润。事实上,现时市面上绝大部份吸烟产品,包括传统卷烟、水烟、电子烟、加热烟、雪茄、鼻烟、口含烟等,即使其造型、成分、口味和吸食方式不尽相同,但尼古丁始终是这些产品的核心。被宣称为消遣娱乐用途的尼古丁产品的唯一目的亦在于令人上瘾。
烟草及尼古丁产品市场的迅速变化为全球控烟带来重大挑战,导致一些国家未能因应产品市场的变化而作出及时规管或禁制,进一步导致了新型吸烟产品的流行。全球各地政府需落实更严格、更及时的控烟措施,以防烟草商藉着产品创新为下个世代带来新的成瘾循环。
提升吸烟产品成瘾性的伎俩
(1) 控制吸烟产品中的尼古丁含量/输送量:
- 烟草公司透过控制吸烟产品中的尼古丁含量,以确保吸烟者在吸烟过程中得到足够的尼古丁刺激。
- 在美国销售的卷烟烟雾中的尼古丁含量由1999年至2011年期间增加了约5%。
- 电子烟的尼古丁含量取决于使用的电子烟溶液。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电子烟中的平均尼古丁浓度从2013年的1%倍增至2018年的4.3%。尼古丁浓度较高的电子烟在美国电子烟销售中的占比更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2) 改变吸烟产品中的尼古丁配方:
- 一些吸烟产品使用经过改良的尼古丁盐,令尼古丁更容易被吸收且刺激性更小,令人更加容易上瘾。
- 一些吸烟产品则使用了实验室制造的合成尼古丁,并以「不含烟草」作为卖点向大众销售。这些宣传手法予人「比较安全」的错觉,误导消费者。
(3) 使用添加剂增加吸烟产品的成瘾性及吸引力:
- 添加糖、氨、支气管扩张剂及乙酰丙酸能降低尼古丁的刺激性,令尼古丁更容易被吸收。
- 添加薄荷醇及其他调味剂能降低尼古丁的刺激性及增加产品的吸引力。电子烟的溶液有超过15,000种口味,尤其吸引好奇心强的青少年使用。
- 研究显示,薄荷醇和尼古丁在大脑中的相互作用会增强尼古丁的成瘾性。
(4) 改变吸烟产品的设计:
- 烟草公司透过设计卷烟滤嘴和气孔的结构使吸烟者更容易吸入更多的尼古丁。研究显示,使用带有滤嘴的卷烟会令吸烟者吸得更深、更频繁,将有害物质吸收到肺部更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