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一种特殊的寄生植物
菟丝子:一种特殊的寄生植物
菟丝子(6)是一种属于茄目、旋花科、菟丝子属的植物,原产于亚洲中部、东部、南部,包括中国中东部大部分省市、伊朗、阿富汗、日本、朝鲜、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和澳大利亚等地。这种植物通常生长在海拔200-3000米的田边、山坡阳处、路边灌丛或海边沙丘,主要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菟丝子的种子具有药用价值,是一味平补肾、肝、脾的良药,具有益精壮阳及止泻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宫冷不孕、目暗便溏等肾阴阳虚证。
然而,在农业和园林中,菟丝子被视为有害植物,主要危害大豆、胡麻、苎麻、花生、马铃薯等作物。其寄生危害轻则影响植物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导致植物死亡。
植物特征
菟丝子是一种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茎呈黄色,纤细,无叶。当遇到适宜的寄主时,茎会缠绕在寄主上,并在接触处形成吸根伸入寄主体内。吸根进入寄主组织后,部分组织会分化为导管和筛管,分别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从而从寄主植物中吸取养分和水分。菟丝子特别喜欢寄生于豆科植物,生命力极强,生长旺盛。
种植方法
菟丝子喜高温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很强。人工栽培时可与豆科植物混种(先播大豆,后播菟丝子),育期约100天左右。大豆出苗后需要精心管理,确保全苗、齐苗,这是栽培菟丝子的关键。首先需要使大豆生长旺盛,以提供良好的寄主植物。当大豆株高达到20-25厘米时,约15天左右,即可播种菟丝子,切勿早播,否则菟丝子出苗后找不到寄主植物就会枯死。
繁殖方式
菟丝子主要通过种子繁殖和传播。种子成熟后落入土中,休眠越冬后,翌年3-6月间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幼苗的胚根会伸入土中,胚芽则伸出土面,形成丝状的菟丝子。
开花形态
菟丝子的花序侧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伞形或小团伞花序,近于无总花序梗。苞片及小苞片小,鳞片状。花梗稍粗壮,花萼杯状,中部以下连合,裂片三角状,顶端钝。花冠白色,壶形,裂片三角状卵形,顶端锐尖或钝,向外反折。花房近球形,花柱2,等长或不等长,柱头球形。蒴果球形,几乎全被宿存的花冠所包围,成熟时整齐地周裂。种子数量为2-49粒,淡褐色,卵形,表面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