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几次大的战争中日投入兵力
中国抗日战争几次大的战争中日投入兵力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了多次重大战役,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本文将详细介绍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以及缅北滇西战役等几次重要的战役,包括其时间、参战兵力、战果等具体数据。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1],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2]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3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
时间: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国军兵力:
- 步兵:48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宪兵1个团
- 炮兵:7个团
- 空军:约200架飞机
- 海军:约40余艘海军舰艇
- 总兵力:60万人以上,实际参战40万人左右
日军兵力:
- 8个师团,海军陆战队
- 总兵力:20万人
- 空军:约390架飞机
- 海军:航母4艘,舰艇30余艘
战果:
- 国军战场伤亡:约18.7万人
- 后撤途中伤亡:约10万人
- 合计伤亡:约29万人
- 国军海军全军覆灭
- 日军伤亡:23104人,负伤约5万人,合计7万以上
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是抗战爆发后,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略性防御战役,为中日双方在华北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太原会战主要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太原会战历时1个多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29]
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2万余人
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约28万人,伤亡10万人以上
结果:会战以中国失利告终,从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的正面战争宣告结束。
徐州会战
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6月,中国军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一场大规模会战,这便是著名的“徐州会战”。
中国军队兵力:先后调集60多个师60万人参战
日军兵力:调集了8个师5个旅共24万人
战果:
- 中国军队取得著名的台儿庄大捷
- 最终日军占领徐州,随后占领连云港、开封,并直指郑州
- 中国军队伤亡20万以上,丢掉了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各部分地区,面积26.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落入敌手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11日-1938年10月27日
中国方面:
- 在徐州失守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增强指挥机构与作战能力,决定调整作战序列,于1938年6月中旬新编第9战区。
- 同时决定以第5、第9两个战区所属部队保卫武汉。
- 参加武汉保卫战的部队以及空军、海军,总计14个集团军、50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00万人。
- 各兵团部队自6月开始分别利用鄱阳湖、大别山脉等天然屏障,组织防御,保卫武汉。
- 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参加了这次会战。
日军兵力:
- 日军华中派遣军调整战斗序列,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挥第2、第11军共约140个大队25万兵力负责对武汉的作战。
- 以冈村宁次指挥侵华日军第十一军5个半师团沿长江两岸主攻武汉;
- 东久迩宫稔彦王指挥第2军4个半师团沿大别山北麓助攻武汉。
- 以及海军及川古志郎第3舰队120余艘舰艇,日本第一个飞上天的飞行员德川好敏的航空兵团500余架飞机。
- 另以华中派遣军直辖的5个师团分别担任对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警备任务,以巩固后方,保障此次作战。
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保卫战发生在1941年12月24日到1942年1月15日,这二十多天的战争,是中国军队打的一场漂亮的防御战,为配合在东南亚对美、英军队的攻势,日军调集5个多师团、10万余人的兵力第三次进攻长沙。
中国军队兵力:
-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13个军、37个师17万余人的兵力,抗击日军的进攻。
战果:
- 12月24日,日军分8路强渡新墙河,中国军队逐次抵抗。
- 1942年1月1日至4日,中国军队在长沙外围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战,日军伤亡很大,被迫北撤。
- 中国军队全线反击,至15日,日军撤至新墙河以北地区,双方恢复原态势对峙。
- 此次战役,毙伤日军5.69万人,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 这一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缅北滇西战役
发生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
缅北滇西战役是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的进攻战役。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
中国军队兵力:
- 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
- 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
- 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
- 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
-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
- 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
日军兵力:
- 1942年,日本开始进攻缅甸,部队是南方总军下属的第15军一期投入兵力为55师团、33师团,后期有18师团和56师团前来增援。
- 但要说明一点,第一次缅甸作战时,55师团和18师团都是不满编的。
- 55师团当时有一个特遣队用于新几内亚方向作战,被称为南海支队,规模大致相当于一个联队。
- 18师团在参加新加坡作战之后,川口旅团长率旅团部和一个联队,组成川口支队,转赴南太平洋作战,后参加瓜岛作战,为进入15军作战序列后期,为了应对对印度作战和对中国方面的防御,组建了缅甸方面军。
- 1944年3月.缅甸方面军成为南方军中最强大的集团,拥有3个军10个师团,下辖:
- 第28军(第54师团、第55师团,第14野战输送司令部,负责中、下缅甸防御)
- 第33军(第18师团、56师团、第2师团,负责上缅甸对中国方面的防御)
- 第15军(第15师团、31师团、第33师团、第49师团、第53师团,负责印度方向的因帕尔作战)
- 另有方面军直辖的:
- 独立混成第24旅团
- 独立混成第72旅团
- 独立混成第105旅团
- 兰贡高射炮队司令团
- 第2野战输送司令部
- 第5野战输送司令部
- 英帕尔作战失败后,第15军司令部和第15,第53,第56师团撒到泰国地区,第55师团调到法属印支,第31师团调赴马来半岛。
- 后缅甸方面军被英国将领斯帕尔指挥的部队合围,剩余部队全部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