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不足百病生:从生活细节改善健康
阳气不足百病生:从生活细节改善健康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不足百病生”是一个重要的健康理念。本文将探讨阳气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细节来改善阳虚和血虚的状况。
西医“贫血”与中医“血虚”
相对于西医的贫血,中医常提到的是“血虚”。在西医范畴,贫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水平,而中医所说的“血虚”则是根据症状来判定。血虚并非单纯的血液数据问题,而是指血液不能充分滋养身体各个脏腑和组织的状态。血虚可能导致脏腑百脉和形体器官失去养分,进而影响整体健康。
而血虚的成因,可以从中医“阳气不足百病生”的理论来理解。阳气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古书更有指人没有阳气就会死亡,所以阳气不足会影响五脏六腑以及生命力,其中肝、脾及肾的相关造血及藏血功能受损,就会容易导致气血不足,令人出现血虚的症狀或得到西医所讲的贫血,继而令百病生,所以中医普遍都会建议大家保护阳气。
“阳气者,若天与日”
根据《黄帝内经》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也就是说阳气在人体内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健康与否,关键在于阳气的充沛程度。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它能推动血液运行,并维持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会逐渐下降,这也是每个人难以避免的自然规律。
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也就是说,当体内过量的寒冷阴性因素时,容易导致病症的形成,甚至出现肿瘤等严重问题。即使在西医检查中没有发现异常,但在中医看来,这可能只是“未发病”的状态,隐藏着潜在的病变隐患。所谓“阳气不足”会导致肝、脾、肾等关键器官的造血及藏血功能受损。这些器官的功能障碍不仅可能引发气血不足,进而造成血虚或贫血。
未病先防 调理身体
因此,中医更关注于“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作之前,就进行预防性的调理,以期达到未病先防的效果。这与西医更侧重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明显的差异。
改善阳气不足的關鍵在于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醫師指出,大家常常不自覺地攝取過多寒涼的食物,如刺身、乳製品、冰品等,這些都可能損害脾胃的陽氣。此外,過度使用冷氣、穿著單薄衣服等,也會加快陽氣的流失。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習慣,如少食寒涼食物,多吃溫補的養生佳餚;同時注意保暖,避免長期受寒,都有助於補充和保護身體的陽氣,從而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
中西醫結合治療:全方位治理身體健康
現今社會提倡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模式亦是一種有效的身體健康治理方案。西醫通過一系列檢查手段,準確發現潛在問題,為後續治療提供依據。而中醫則側重於整體性調理,通過中草藥、推拿等方法調理氣血,恢復身體平衡。這種結合治療模式在手術後的身體恢復尤其有效,手術可能損傷陽氣,影響身體修復能力,配合中醫調理,可預防疾病復發,並防止手術後遺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改善阳虚血虚
1)饮食习惯调整
人的体质各不相同,在进行食补的时候需要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少食寒凉的食物,如刺身、乳制品、冰品。多吃温补的养生佳肴如羊肉、牛肉、肉桂等。
- 血虚:龙眼肉、大枣、当归
- 阳虚:核桃、鹿茸、羊肉
2)不同年龄性别的补法
- 脏腑功能发育不完全的幼童:山楂、大枣、红豆、茯苓、薏苡仁
- 妇女(以血为本,补以补肝肾养血为主):阿胶、乌骨鸡、桑椹、猪肝
- 长者(不能多吃黏硬生冷的食物,容易使脾胃阳气受损):火麻仁、淮山、黄精、蜂蜜
调整生活习惯
过度使用冷气、穿单薄衣服等会加快阳气的流失。因此,注意保暖,避免长期受寒有助于补充和保护身体的阳气,从而预防各种疾病的發生。
参考資料:
- 卫生署中医药规管办公室-中醫四時養生 - 夏季防暑
- 卫生署中医药规管办公室-冬季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