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大炮:从明朝引进到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军事装备
红衣大炮:从明朝引进到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军事装备
红衣大炮作为明清易代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军事装备,其发展演变过程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从明朝引进仿制到满清获得并最终入主中原,红衣大炮在宁远之战和潼关之战中的表现尤为突出,成为改写历史的关键因素。
红衣大炮的起源与演变
红衣大炮,原称“红夷大炮”,长约三米,重约一吨,射程可达一千米。其原型是欧洲在1600年前后使用的舰用长炮,在明朝后期传入中国。明朝随即开始仿制,并获得了成功。
关于“红衣大炮”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明朝官员经常在大炮上盖上红布,因此得名;另一说为满清获得大炮后,因忌讳“夷”字而改称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在明末战争中的应用
宁远之战与宁锦之战
天启六年(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袁崇焕指挥明军使用红夷大炮轰击后金军,造成敌军血肉横飞、尸积如山,这是努尔哈赤成军以来首次被挫败。次年宁锦之战中,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明军大胜。
《明史·袁崇焕传》记载:“明日,大军进攻,载楯穴城,矢石不能退。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炮,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而启倧亦以然炮死。”
潼关之战
顺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满清军追击李自成大顺军至潼关。次年正月,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击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军队遭受重创,最终惨败。
《清史稿列传五》记载:“二年正月,自成亲率步骑迎战,师奋击,歼其步卒,骑卒溃。及夜,屡犯屡北,凿重壕,立坚壁。师进,发巨?迭战,自成兵三百骑冲我师,贝勒尼堪、贝子尚善等跃马夹击,屡破敌垒,尸满壕堑,械胄弥山野,自成精锐略尽,遁归西安。”
满清获得红衣大炮的途径
满清获得红衣大炮主要有两种方式:
利用俘虏明军的工匠,仿制红衣大炮。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后金军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明朝投降过去的明军将领,带过去了不少红衣大炮。崇祯六年(1633年)四月,明朝将领孔有德率叛军及家眷一万多人投降满清,带去了后金军急需的红衣大炮及匠人。皇太极对此高度重视,亲率诸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清朝成立后,孔有德被封为恭顺王,后改封定南王。
结语
红衣大炮作为明清易代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军事装备,其发展演变过程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从明朝引进仿制到满清获得并最终入主中原,红衣大炮在宁远之战和潼关之战中的表现尤为突出,成为改写历史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