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地名琐谈
牯岭地名琐谈
江西庐山牯岭,作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不仅以其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更承载着一段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记忆。从英国传教士李德立的租借到最终回归人民怀抱,牯岭的故事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变迁。
江西庐山,中外闻名的避暑、旅游胜地,名传遐迩。新中国成立后,以庐山东北、海拔1167米的牯岭为避暑、游览中心,牯岭已经建设成为世界罕见的高山之巅、鸟语花香的云中花园城镇,四时迎接大批中外游客,为人们所后往。但有谁知:在近100年前,这里却是英国的“牯岭租借地”,它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缩影,有着一段辛酸的历史。
牯岭又称牯牛岭,是庐山丛岭中的一个山峰,原以避暑胜地闻名中外,但是解放前,庐山乃是蒋介石的“夏都”,为高官显录,达官贵人和外国名僚的“世外桃源”,劳动人民很少有条件登牯岭,在此避暑或游览。
1885年,一个名叫李德立的英国传教士,由现在南浔铁路上的沙河站上山,经天池、黄龙寺到了女儿城,看见牯岭上的长冲河一带(今牯岭东谷),两岸地势平坦,水流萦绕,风景极佳,气候凉爽,就动了心,欲霸占并租借这里建屋避暑。李德立是英国汉语学者、商人、教士和社会活动家,生于1864年,英格兰肯特郡人,1885年登庐山后,一住达44年,是个老庐山的“老外”,也可算是牯岭的开山“祖师”。此人并非一般人说的那样,但李有功有过:1911年10月,适值孙中山先生发动辛亥革命,李德立以驻上海的外国商人代表身份,曾发起“南北和议”,参与调停,促使清朝宣统退位。为表彰李德立促进中华民国成立所起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授予他“和平使者”勋章。1928年,他的主要活动由庐山转向新西兰克瑞克瑞,也是从事开辟国际知名的度假与旅游胜地活动。
当时李德立上庐山有着开辟牯岭避暑的念头,首先串通了一个德化县(今九江)的举人万和赓,立下契据,在契据上注明:“永远租借长冲荒山一片”的字样,故意不立界址,存心侵占。第二年他就雇工修路,并且在牯岭东北深谷中砌造砖瓦窰,后此地称“ 窰洼”,由此准备烧砖造屋。事情被当地居民知道了,群起反对,先有山民李名玉者,带头在庐山、九江城区等地遍贴传单,反对外人侵占牯岭,闹得满城风雨;李名玉等人一面发动群众,对修北麓莲花洞至牯岭的陡峭而蜿蜒的羊肠小道和烧砖进行阻止,并一把火烧毁了李德立搭建在牯岭以西,今“日照松林”北侧(今陈三立的“松山别墅”所在地)的木屋(庐山历史上第一座外国别墅)。李德立看见他在牯岭所作所为,有的不合民意,为当地居民所反对,由此老羞成怒,竟而耍起无赖手段,唆使英国公使康格出头,向清朝政府提出“惩凶”和“赔偿损失”的无理要求。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迫于“敦睦邦交”,苟涎无耻地立即饬令地方官办理这一案件,拖了很久也没有能够解决。1895年英帝国主义乘甲午战争,又对清朝政府施加压力,乃由德化县县官与李德立订约,将牯岭长冲地方强租给了他。近代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吴趼人,听到牯岭租借地无耻案由,愤怒已极,在他的名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书中,关于牯岭租借地的交涉,赤裸裸地暴露了清廷的卖国本质,仅仅凭着一位大臣写给江西巡抚的一封信,就白白送掉庐山的牯岭。信上说:“台湾一个省的地方,朝廷尚且拿它送给日本,何况区区一座牯牛岭,值得什么?将就送了它吧,况且拿了回来,又不是你的产业,何苦呢?”这些暴露是很生动有力的。
甲午战争后,清廷谕令全国加意保护“老外”,牯岭租借地结案:清廷向李德立赔款计银元1000块。李德立按清廷搞的所谓租借地法,规定李德立租借估岭长冲为99年,以后,李私自改为999年,实际等于全部出卖,此案于1895年结束。1895年冬,李德立又与清朝当地政府德化县订立了租借地契约;同年12月31日,九江道台与英国驻九江领事签订了《牯牛岭案十二条》,规定将长冲一带土地租给英国人建屋避暑,每年出租钱12千文,根据这一“协议”,李德立租借牯岭合法化了。
李德立从清政府手里用贱价租得了牯岭长冲后,就划地分号,登报出售,召集外国人上山避暑,并将牯牛岭擅自改译成英文为“Cooling”,取其凉爽之意以广招徕;还非法成立“牯岭公事房”和“市政会议”,侵犯牯岭的行政权,公开拍卖牯岭土地。李德立将租得牯岭长冲土地计1029亩,划为279号公开拍卖,规定每号3.7亩,售价计银元300块;李还公开立界碑14块,便于出售土地。李德立出售土地时扬言:凡外国教士购牯岭土地者,一律优待,让地价1/4。几年之内,土地全部售完。李德立为了进一步扩大在牯岭的势力范围,他还一方面私自移动长冲租借地原有的界址,多占土地1000余亩,同时还要求清政府扩大牯岭租借地。1904年,清政府迫不得已,又租借给李德立草地坡、下冲、猴子岭、大林冲(以上均牯岭四周地名)4区,共计900余亩土地。这时,李共租得牯岭土地增至4500余亩,土地联成片,一举成为英国在牯岭势力最大的租借地,供16个国家的外国人享用。
牯牛岭简称“牯岭”,其岭迤逦,活象一条膘肥体壮的大牯牛。它东有“牯牛头”西有“牯背”(以上均系地名),蜷伏而卧,栩栩如生,因而得名。更有趣者,“牯牛石”上至今尚有突起的“草地坡”(地名),传说就是专供牯牛吃草的地方,凭添佳趣。自李德立租借牯岭后,又引来了美国教士海洛思,俄国教士尼娑,法国教士樊体爱在附近的医生洼、星洲和老人庙强行霸占土地,于是牯岭竟然也成了帝国主义的“租界”。
1926年北伐军进展到长江流域,在工农群众革命的影响下,与收回汉口、九江租界的同时,收回了牯岭的警察权,“牯岭公事房”也被改组成了庐山管理局。但是由于国民党当局对帝国主义者的屈服,牯岭的帝国主义特权并未取销,就是在庐山管理局里,管理局咨询委员会聘请的咨询委员宋美龄及王信孚、吴禄贵、甘约翰等人中,也还保持着一名美国籍的咨询委员司美司。
1934年8月初,庐山管理局局长蒋志澄,与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许立德开始商讨交还牯岭租借地事宜,后许立德回国,由继任总领事默斯继续谈判,屡经周折,始克成议。至1935年9月,将草案协定签订,并经中英两国政府核准,于12月30日,由庐山管理局局长蒋志澄会同英驻汉口总领事默斯在协定书上签字。终于1936年1月1日,才正式收回了牯岭租借地。
民国时期,庐山誉为蒋介石的“夏都”,为高官显贵,臣商富贾,中外达官贵人的“世外桃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庐山回到人民的怀抱,牯岭成为避暑、旅游的中心,四时接待大批中外游客和全国各条战线上的先进工作者,登山避暑、游览、休养和疗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