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破产重整?苏宁的反转来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破产重整?苏宁的反转来了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275SJK055674JN.html

2025年2月7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发布公告,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苏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被申请重整,相关案件已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并将于4月2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这一消息瞬间引发轩然大波,不少人惊呼:“苏宁要破产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苏宁易购与苏宁电器的关系

这里有个容易混淆的点,很多人以为要破产的是苏宁易购,其实不是。咱们先捋一捋这几家公司的关系。

苏宁电器、苏宁控股、苏宁置业,这三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张近东,从股权结构上看,张近东持有苏宁控股51%股份,持有苏宁电器50%股份,持有苏宁置业55%股份。而苏宁控股集团和苏宁电器集团均为苏宁易购股东,目前分别持股2.75%和1.4%。


图源:企查查

苏宁易购强调,全国苏宁家电3C门店、百货门店、电商、政企等业务及相关物流售后服务,均为苏宁易购开设与经营,苏宁电器、苏宁控股不经营同类业务,在资金、资产、财务、人员、技术等方面都完全保持独立性。

所以,这次破产重整的主体并非苏宁易购,大家熟悉的那个苏宁易购还在正常营业。

苏宁易购的发展历程

苏宁易购的故事,是一部充满起起落落的商业大片。从1990年在南京创立苏宁交电,张近东带着苏宁靠空调零售起家,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独特的经营策略,苏宁很快就在家电零售领域崭露头角,一路开挂,发展成全国连锁零售巨头,在那个电商还未兴起的年代,苏宁可谓是家电零售界的“扛把子”。

彼时,将门店开遍全国各地的苏宁,与国美一同,成为中国家电零售行业的双子星,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美苏争霸”。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电商逐渐崭露头角。2010年前后,苏宁易购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趋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电商转型之路。当年2月,电商平台“苏宁易购”正式上线,标志着苏宁正式进军电商领域。

为了在电商领域站稳脚跟,苏宁易购不断加大在技术研发、物流配送等方面的投入,还积极拓展商品品类,从家电3C逐步扩展到母婴、美妆、食品等多个领域,试图打造一个综合性的电商平台。

经过一番努力,苏宁易购的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苏宁易购在家电行业迅速崛起,成为了行业的领军者。

2013年,苏宁易购将公司名称由“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进一步彰显了其转型的决心和战略布局。在这一时期,苏宁易购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门店数量持续增加,营收数据也十分亮眼。

2019年,苏宁易购以2691.81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零售行业首位。苏宁易购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多家国际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试图在全球零售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苏宁易购的困境

然而,好景不长,从2020年开始,苏宁易购就像是被施了“魔咒”,陷入了重重困境。

首先是亏损问题日益严重,2020-2023年,苏宁易购的亏损金额分别达到了42.75亿元、432.65亿元、162.22亿元、40.89亿元,四年合计净亏损高达700亿,几乎把30年的家底都快亏光了。

这主要是因为电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京东、天猫等电商巨头凭借着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流量优势,不断挤压苏宁易购的市场份额。苏宁易购在物流配送、商品丰富度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导致用户流失严重。

苏宁易购还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压力。为了实现多元化发展,2012-2020年间,苏宁四处出击。

3.34亿美元控股PPTV、2.73亿欧元拿下国际米兰俱乐部68.5%股权、27亿元收购万达百货、42.5亿元收购天天快递、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95亿元入股万达、140亿元投资蚂蚁、200亿元投资恒大……


图源:万达集团

苏宁的投资版图遍布地产、物流、体育、电竞、金融等行业,试图打造一个庞大的商业生态系统。然而,多元化的投资并购并没有给苏宁带来预期的协同效应,反而成为沉重的财务负担。

例如,苏宁收购的天天快递,不仅未能在快递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反而因亏损严重,成为苏宁的累赘;投资恒大更是让苏宁陷入深渊,200亿元的战略投资因恒大未能如约完成重组上市,无法按期回收,最终被进行债转股处理,对苏宁的流动性造成了巨大冲击。


图源:天天快递官微

2020 年,苏宁易购的业绩开始出现滑坡。当年财报显示,期内净利润为-42.75亿元,同比下降143.43%;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亏损68亿元;总负债1352.43亿元,资产负债率63.77%。

2021年,苏宁易购的处境更加艰难,净亏损432亿元,资产负债率接近82%,陷入严重资金危机。曾经的零售巨头,在多元化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

苏宁易购的自救与变革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苏宁易购开始了艰难的自救与变革。

2021年,阿里系和江苏、南京国资紧急入局,88亿混改注资,张近东失去了对苏宁易购的控制权,董事长一职让位于阿里系。这一股权变更,为苏宁易购带来了资金和资源,也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苏宁开始了一系列的资产剥离和业务调整。陆续剥离PPTV、物流仓储等非核心业务,处置国际米兰俱乐部股权、天天快递等资产,还大举关停家乐福,聚焦零售主业。

2024年1月,退出两年多的张近东正式复出,主持苏宁易购2024年度工作部署会,喊出“不许躺平,全员创业”的口号。他提出,苏宁未来工作聚焦三大板块:稳住线下基本盘,持续深化下沉市场发展,稳健推进线上业务的开展。同时继续剥离非主营业务资产,如以1000万元的“骨折价”卖掉了42.5亿元收购的天天快递。

在一系列自救措施的推动下,苏宁易购在2024年迎来了转机。

1月20日晚间,苏宁易购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预计为5亿元至7亿元,2023年同期为- 40.9亿元,实现同比扭亏为盈。这是自2020年以来,苏宁易购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苏宁易购之所以能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国家推出的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为苏宁易购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图源:苏宁易购

在政策的推动下,消费者购买家电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苏宁易购凭借其全国性的店面布局和本地化的零售服务能力,充分受益于这一政策红利。

2024年四季度,公司门店销售规模同比增长高达64.6%,其中以旧换新补贴的家电品类销售占比达到90%以上。在一些地区,消费者在苏宁易购门店购买新家电时,凭借旧家电可以获得高达15%-20%的补贴,这大大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直接推动了苏宁易购的销售增长。

其次,苏宁易购坚持零售服务商战略,果断剥离非主营业务。

如上文提及的,将江苏苏宁物流持有的天天快递100%股权以及全部债权以1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浙江融跃速运有限公司,集中精力聚焦家电核心业务。

在重点城市,苏宁易购新开、重装Suning Max、Suning Pro等大店,提升大店效应和销售规模;在社区、县镇市场,优化门店结构,提高零售和服务能力,精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成本控制与资产处置也为苏宁易购的扭亏为盈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上半年,苏宁易购实行严格的费用管控,总费用同比下降24.23%。同时,积极推进资产处置、债务化解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合计带来收益约18亿元至20亿元,有效减轻了公司的财务负担,提升了盈利能力。

在新兴业务拓展与渠道创新方面,苏宁易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即时零售领域,苏宁易购积极与美团等平台合作,推出“大家电外卖,最快2小时即送即装”服务,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图源:美团App

在抖音本地生活平台,苏宁易购成为家电3C行业的TOP1商户,通过拓展获客渠道,进一步提升了销售业绩。

在家电零售领域,国美和苏宁曾是并驾齐驱的双子星,如今,它们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国美在黄光裕入狱后,管理层频繁变动,战略决策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国美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导致业务分散,核心竞争力下降。同时,国美在电商转型上步伐相对较慢,线上业务发展滞后,未能跟上市场的变化。在2017-2020年期间,国美零售营收持续下滑,净利润也出现了大幅亏损,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困境。

相比之下,苏宁易购虽然也经历了诸多挑战,但在战略转型和业务调整上更为果断。苏宁易购较早地意识到线上线下融合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智慧零售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了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在面对资金危机时,苏宁易购及时引入国资和阿里等战略投资者,获得了资金和资源支持,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一系列的资产剥离和业务优化,苏宁易购逐渐聚焦零售主业,实现了业绩的逐步好转。

如今,国美已经陷入了困境,门店大量关闭,员工讨薪追债,几乎销声匿迹;而苏宁易购则在努力自救后,重新回到了盈利轨道,展现出了一定的发展潜力。

但苏宁易购也不能掉以轻心。在过去几年的困境中,苏宁易购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重塑品牌形象,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也是摆在苏宁易购面前的一道难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