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创新:2025将会怎样?创业者投资人一致看好创新药
药创新:2025将会怎样?创业者投资人一致看好创新药
2025年,希望投资人多投创新药企业,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有很大的机会。
1月3日,同写意举办了“待花开,向未来!”2025新年展望会。在“创新与投资,2025的增量与变量”专题讨论中,来自泽璟制药、基石药业、星奕昂、华润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北极光创投、医学界的高管与投资合伙人回顾了过去一年经历的重要事件,并对2025年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本文图片均来自:同写意“待花开,向未来!”2025新年展望会现场拍摄
“近年来,我国创新药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到去年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大关。我相信,今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专题讨论的主持人——医学界创始人、董事长陈奇锐表达了对中国创新药的信心。
医学界创始人、董事长陈奇锐
回顾2024年,经历了哪些开心的事和难过的事?
回顾2024年,泽璟制药董事长盛泽林表示,最值得喜悦的是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人凝血酶被纳入医保。11月医保谈判,是非常紧张和激烈的过程,最后这个产品能够成功进入医保,也是因为准备得非常充分。
泽璟制药董事长盛泽林
基石药业CEO、研发总裁及执行董事杨建新则坦言,2024年对基石药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由于经济寒冬,融资困难,新药商业化投入成本高等原因,为了维持经营,公司一度关停了工厂,裁掉了商业化团队,并且将销售进行外包。
幸运的是,去年7月,基石药业自主研发的非小细胞肺癌PD-L1单抗——舒格利单抗在欧盟获批,为公司带来了可预期的市场获益。杨建新预测,舒格利单抗出海后,这个药的峰值可以达到数亿美元。
基石药业CEO、研发总裁及执行董事杨建新
星奕昂是一家专注于细胞治疗的公司,其创始人、董事长王立群形容,公司仅用三年时间就从牙牙学语的婴儿成长为会独立行走的孩子,完成了他在公司成立之初立下的目标。
放眼全球的细胞治疗公司,有产品进入2期临床的也寥寥无几,而星奕昂作为年轻的细胞治疗企业,已有产品进入临床,让王立群感到十分欣慰。他期待,2025年公司的产品能够在临床试验中展示出优秀的数据。
王总表示,对于细胞治疗他仍然抱着很大的期望,不会因为目前自体CAR-T细胞疗法的商业化不尽人意,而失去了对细胞治疗的信心。
星奕昂创始人、董事长王立群
华润医药产业投资基金CEO唐燕发说,公司在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一期基金达成了较好的回报,公司的另一个基金也有望募集成功,令人欣慰。
华润医药产业投资基金CEO唐燕发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宋高广同样坦言,经济寒冬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波及了创新药行业。但要看到的是,在投资大环境遇冷的当下,创新药行业仍在热火朝天地讨论BD、NewCo等各种出海模式,与其他行业相比已是十分景气。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宋高广
展望2025年,创新与投资会有哪些增量和变量?
在全行业融资困难的当下,大量成功的BD无疑为创新药企业缓解了经营压力,也注入了2025年发展的新动能。
展望2025年,华润医药产业投资基金CEO唐燕发重点提到了医保支付对创新药的支持。最新版医保药品目录中,新增的91种药品中有90个为5年内新上市品种。创新药在医保支付中占比越来越大,对于创新药企业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增量。
泽璟制药董事长盛泽林同样认为,经过前几年的沉寂,2025年中国创新药企业将触底反弹。货币发行量增加等因素,也将一定程度上解决创新药企融资难的问题。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有勇气坚持下去。
“国内创新药行业经历了几年的颠簸,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经过锤炼后大家的心态都更加平稳了。”基石药业CEO、研发总裁及执行董事杨建新呼吁,“千万不要因为颠簸和煎熬就陷入麻木。长期处在麻木之中,就有可能倒在胜利前的最后一刻”。
对于2025年,基石药业已经做好了准备。杨建新表示,“目前公司在积极进行BD,并且有多款潜力产品处于在研阶段,如靶向ITGB4的First-in-class ADC,靶向ROR1的潜在Best-in-class ADC,靶向PD-1/VEGFA/CTLA-4的三抗ADC,靶向SSTR2的ADC以及SSTR2/CD3的TCE等。”
星奕昂创始人、董事长王立群从细胞治疗的角度谈道,细胞治疗也会从CAR-T血液瘤,不断有量的变化,延伸到自免等领域。在积累了这么多自体的细胞产品后,这个领域也会做出通用的产品。
北极光投资合伙人宋高广则是看到了海外科学家回国创业潮对创新药发展的利好。他说,北极光今年加大了对海外华人或者华裔团队创业项目的投资力度,现在创新药行业虽然也存在挑战,但整体是向上的,其中有许多发展机会,等待投资人去寻找。
“虽然现在市场还比较悲观,但投资人在中国不投创新药,还有更好的选择吗?2025年,希望投资人多投创新药企业,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有很大的机会。”陈奇锐总结道。
他还指出,今后国内的资金成本将越来越低,尽管做创新药仍有挑战,但和国内其他行业相比,创新药行业具有天然的优势,包括全球市场、全球定价、全球标准,受到国内大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中国创新药行业具备人才红利和产业链优势,具有全球竞争力。
就在圆桌讨论进行的同时,当天下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消息发布,从加大研发创新支持力度、提高审评审批质效、提升医药产业合规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构建监管体系这五个方面出台了详细措施。
《意见》提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药品医疗器械的需求。
“我确信,中国创新药的春天已经来了!”陈奇锐在专题讨论最后重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