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嵌入式踢脚线设计与施工全攻略
隐形嵌入式踢脚线设计与施工全攻略
随着人们对家居环境精致感和高级感的追求不断提升,室内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变得尤为重要。其中,踢脚线的设计已经从传统的明装转向了更加隐蔽和美观的嵌入式设计。本文将详细介绍隐形嵌入式踢脚线的概念、特点以及具体的施工工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设计趋势。
什么是隐形嵌入式踢脚线?
隐形嵌入式踢脚线,是指通过在墙体做小凹槽,或者利用饰面厚度形成自然凹槽,再将踢脚线嵌入凹槽内,施工完毕后踢脚线表面内凹于墙面完成面或与墙面齐平,从而达到仿佛嵌入墙内的隐形效果。
内凹入墙面样式示例
与墙面齐平样式示例
踢脚线常见的材质有石材、木质、瓷砖、金属、PVC等。隐形嵌入式踢脚线往往是金属材质的应用更多一些,主要有不锈钢材质和铝合金材质。
特点
- 能更好的保护墙面。
- 能让上下空间的过渡和衔接更自然,与墙面和谐统一,装饰效果更好。
- 通常为金属踢脚线,材质更耐用,使用寿命更长。
- 遮挡缝隙,隐藏线路。
- 维护更方便,家具可以贴墙摆放。
如何做到更好的“隐形”效果?
通常来说,想让踢脚线不那么显眼,最好和地面、墙面、门套选相同的颜色、材质、纹理等,让其看上去协调统一。
与墙面同色
达到让踢脚线“隐形”效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选择与墙面同色的嵌入式踢脚线,也是让视觉协调的一种性价比选择。
与地面同色
层高比较高的空间,踢脚线可以选择和地板或瓷砖相近的色系,如果颜色和材质都能做到一样,那么就可以做到浑然一体了。
与门套同色
跟着门套的颜色选,不仅视觉上协调统一,与门框也会呈现一体性的线条感效果。
隐形踢脚线的工艺做法
一般踢脚线的安装工艺类型有贴墙式(明装式)、平墙式、入墙式。其中,平墙式和入墙式都可以做隐形嵌入式踢脚线。
平墙式
平墙式的本质也属于嵌入式,只是做出来的效果,就是平墙的。
特点:
- 与墙面保持统一
- 不轻易藏污纳垢
- 颜值高
- 容易打理卫生
通常平墙式又可以根据工艺做法的不同,分为开槽式和非开槽式。
开槽式
开槽式,通常是根据踢脚线的高度、厚度及饰面层的厚度,在墙面底部开槽,然后将踢脚线塞进去,之后再刮腻子找平,让踢脚线和墙体保持齐平。
开槽式通常适用于墙面为涂料饰面。
△做法示意
具体施工工艺为:
- 施工准备
- 墙面开槽
- 墙面涂装饰面
- 地面材质铺贴
- 安装踢脚线
- 墙面修整
(墙地面施工顺序可根据工程项目自行调整)
△相关节点构造
非开槽式
非开槽式,通常是根据墙面饰面层的厚度选择对应的踢脚线厚度,让踢脚线和墙面饰面层完成面保持齐平。
通常适用于石膏板墙面、木饰面墙面等。
△做法示意
具体施工工艺为:
- 施工准备
- 地面材质铺贴
- 安装墙面饰面板(若有需涂装饰面的板材,在此步完成)
- 安装踢脚线
- 墙面修整
(墙地面施工顺序可根据工程项目自行调整)
△节点构造
入墙式
入墙式踢脚线表面内凹于墙面完成面,做出来的效果是墙面底部中空,会形成一种“悬浮”的错觉。
特点:
- 不落灰,易维护
- 提高空间的视觉效果
- 层次感比较强
- 能有足够的空间隐藏灯带
入墙式根据工艺做法的不同,也分为开槽式和非开槽式。
开槽式
开槽式,通常是根据踢脚线的高度和厚度在墙面底部开槽,再将踢脚线塞进去,之后再刮腻子找平,让踢脚线内嵌于墙面。
开槽式通常适用于墙面为涂料饰面。
△做法示意
具体施工工艺为:
- 施工准备
- 墙面开槽
- 墙面涂装饰面
- 地面材质铺贴
- 安装踢脚线
- 墙面修复
(墙地面施工顺序可根据工程项目自行调整)
△节点构造
非开槽式
非开槽式,通常是因为墙面采用石膏板、木饰面板等装饰板,不需要在墙体基层上开槽,即可实现让踢脚线嵌入于墙面饰面层完成面的效果。
通常适用于石膏板墙面、木饰面墙面等。
△做法示意
具体施工工艺为:
- 施工准备
- 地面材质铺贴
- 安装墙面饰面板(若有需涂装饰面的板材,在此步完成)
- 安装踢脚线
- 墙面修整
(墙地面施工顺序可根据工程项目自行调整)
△节点构造
注意事项
- 通常在水电阶段,进行墙体底部开槽工序,开槽尺寸宜根据所选踢脚线尺寸及墙面饰面层厚度决定。通常开槽深度为2cm左右,最好不要破坏墙体结构。
- 无论选用哪种工艺做法、地面做法及踢脚线样式,都应确保踢脚线安装完成后可以完全压住墙地面间的缝隙。
- 若是先安装踢脚线,再进行墙面粉刷涂料,则需预留腻子层的深度,然后安装踢脚线,并进行找平,确保踢脚线水平垂直。
- 平墙开槽式踢脚线安装时,比较难保证完成面和墙面的涂料完成面在一个垂直面上,所以往往对施工技术要求会更高。
(本文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书籍推荐
《住宅格局解剖图鉴》
铃木信弘
简介:一本图解式的住宅设计与规划解剖
专业建筑师告诉你,如何打造一个温馨、舒适、宜居的家。格局、采光、动线、视野、收纳……一网打尽!25条设计诀窍,条条都是干货。实现生活的愉悦性 居住的功能性 设计的创造性。无论是买房者,还是租房族,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