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镜艺术:从夏商周到明清的千年演变
中国古代铜镜艺术:从夏商周到明清的千年演变
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中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闻名于世。从夏商周到明清,各个朝代都在铜镜艺术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本文将带你穿越千年,领略中国古代铜镜的艺术魅力。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局部(唐摹本) 绢本设色24.8cm×348.2cm
人类最早认识自己的真实面貌,是通过自然界的反射。最初可能是通过他人的眼睛,这种判断具有依赖性。当人类首次通过日光反射,在水边看到自己的容颜时,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而这种自我认知的方式又是如此浪漫。
北宋苏汉臣《靓妆仕女图》 绢本团扇设色25.2x25.7厘米 波士顿美术馆藏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已达到繁荣阶段。然而,铜镜这一器物并未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原因可能在于当时人们对天地神人的崇拜,更注重与神灵的沟通,而非人与人或自我认知。此时,人们从临水自鉴转变为使用可盛水的青铜器鉴,认知方式从自然转向室内,开始注重自我妆容的欣赏与修饰。
夏商周时期的铜镜多为素面,或饰以兽纹及光芒纹。兽纹象征生活,光芒纹象征太阳。
商·弦纹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变革与多变的时代,人们开始更多关注个人及人间事物。战国时期,思想的自由与解放在艺术形式上得到充分体现。战国青铜器铸造工艺辉煌,铜镜艺术也迎来第一个高峰期。
战国后期·四山纹镜 故宫博物院藏
战国蟠螭纹镜展现了"圆"与"方"的巧妙结合,这种处理方式接近于"琮"的造型。战国铜镜艺术不仅体现在铸造工艺上,更在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此时期,铜镜艺术纹饰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呈现出空前的艺术面貌。
战国·蟠螭纹镜
秦朝
秦朝虽然短暂,但为后来两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代铜镜以圆形为主,造型规整,但程式化痕迹明显。功能上更注重实用性,纹饰装饰减少,钮部特征简化。
汉朝时期
西汉时期,铜镜艺术在战国丰富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西汉艺术追求对称和谐,呈现出庄重安稳的面貌,这反映了汉代一统天下后对稳定均衡的追求。
东汉·尚方镜 浙江省博物馆藏
西汉铜镜纹饰更加具体写实,运用线条与严谨格式规范圆形样式,各种流美线条与端庄文字相结合,展现了记述、标示、浪漫情怀与个人期望等内容。东汉时期,铜镜艺术出现高浮雕样式,艺术内容多为仙道思想与王公贵族生活。
汉代铜镜在工艺上有所突破,采用鎏金和琉璃纹饰,将琉璃纹工艺中的透雕技术应用于铜镜中,采用耐火黏土融化玻璃液的方式来提取琉璃状装饰液。高浮雕工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发展。
隋朝时期
隋朝虽然短暂,但在艺术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铜镜艺术继承前朝工艺并融入新元素,铸造工艺有所突破,直接影响了唐代的发展。
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是中国铜镜艺术的第三个高峰。工艺上,铜的配比与铸造技术使铜镜熠熠生辉。纹饰内容以海兽纹饰与鸾鸟跑兽为主,融合外来文化元素。形制上出现花瓣形等多样化改造,空间运用更加灵活,工艺技术达到极致。
《绣栊晓镜图》 北宋 王诜 绢本设色 纵24.2厘米 横25厘米 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五代、辽宋金时期
五代时期铜镜艺术未能延续唐代辉煌,但在铸造业上有所创新。宋辽金时期,铜镜艺术在形质上更为丰富,内容上突破唐代繁丽风格,带有世俗化和仙道思想特征。
南宋时期工艺技术繁荣,铜镜形质多样,内容更加世俗化。
【妆靓仕女图】 宋 苏汉臣 波士顿美术馆藏
明代
明代经济繁荣开放,铜镜制作延续南宋个体经营作坊式手工制作,出现定制铜镜,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多宝镜题材丰富,钮部成为重要艺术元素。
清代时期
清代铜镜艺术受明代影响,但内容表现相对单一。清代早期出现作坊传统定制镜,后因其他材质镜取代,铜镜艺术逐渐式微。
清 郎世宁 金廷标 乾隆帝妃古装像 绢本设色 101cm×97.2cm
古人照镜经历了从"鉴"到"铜镜"的过程。用鉴照人,水波晃动,影影绰绰并不真切。而用铜镜照人,由于铜镜的合金配方中加了不少铅,铅容易氧化,用过一段时间镜面就会发乌,需要磨镜人用动物毛皮及特殊石块用力锵磨镜面,才可重新使用。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照镜者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要。
而今人照镜大可不必模仿先民一样用"鉴"作为反射工具,或费力去打造一面铜镜,毕竟今人所用之镜更为便捷,同时也不会因为时间而"蒙尘"。人与镜的缘分除了存留在对美的追求之上,更需要珍视的缘分在"镜"的社会性功用上。镜相如心相,应当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