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光影之星 | 台湾新电影的灵魂书写者【侯孝贤】电影艺术特征:纪实美学与生命尊重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光影之星 | 台湾新电影的灵魂书写者【侯孝贤】电影艺术特征:纪实美学与生命尊重的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opus/982222599285112852

侯孝贤,1947年4月8日出生于广东梅县,是华语电影界的重要导演、编剧、演员及制片人,同时也是金马电影学院的发起人和院长。他于1973年在电影《心有千千结》剧组担任场记,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1980年,他自编自导了首部电影《就是溜溜的她》。1982年,凭借编导的电影《在那河畔青草青》首次获得第1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1983年,执导的剧情电影《风柜来的人》获得第六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9年,电影创作开始转向反映社会历史问题,剧情电影《悲情城市》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此后拍摄的电影《戏梦人生》《好男好女》与《悲情城市》并称为“历史三部曲”。

2003年,首次执导外语影片《咖啡时光》,凭借该片获得第9届釜山影展亚洲年度影人奖。2006年,执导首部西方电影《红气球的旅行》。2007年8月,获第60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1年,担任监制的纪录片《金城小子》上映。2013年8月,客串出演青春校园喜剧电影《青春派》。2014年3月27日,获第8届亚洲电影大奖终身成就奖。2015年,首次与中国大陆合作出品古装武侠电影《刺客聂隐娘》并凭借该片获得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2018年10月19日,担任监制的电影《宝贝儿》上映。

2023年10月25日,侯孝贤家属发布声明,证实其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已从电影行业退休。

侯孝贤,中国台湾著名电影导演及编剧,被誉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手。他出身平民,却凭借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电影界独树一帜。侯孝贤的电影风格以纪实主义美学为核心,注重展现台湾历史面貌和普通人生活。他善用长镜头、空镜头等艺术手段,捕捉生活原生态,营造深远意境,传递生命本体的尊重和热爱。其作品主题多样,前期多围绕青春与成长,中期转向宏大的台湾历史叙事,后期则探讨城市背景下的乡愁与女性主义。在题材与演员选择上,侯孝贤偏爱普通人命运和非职业化演员,以原汁原味表现生活。同时,他深刻关注台湾历史,通过电影回顾过去,勾勒当代社会现状,赋予作品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侯孝贤的电影艺术,不仅是对台湾社会和文化的深刻记录,更是华语电影宝库中的瑰宝。

一、侯孝贤电影的作者特质

1.平民出身的文化精英

侯孝贤导演出身平民,从片厂起家,却选择了一条与类型片截然不同的路线。他的电影风格,如写实和诗意的影像表达,源于他的平民生活经历。这些风格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就已初见端倪,如《儿子的大玩偶》和《风柜来的人》。侯孝贤以艺术家的身份观察和记述身边的人和事,将平民生活的鲜活素材与社会和时代背景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平民视野。

2.影像书写的时代人生

侯孝贤的电影创作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体现出不同的美学追求和主题,但内在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早期作品如《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和《恋恋风尘》,多以平民话语讲述乡土与文明的冲突,表现城市化进程中的成长痛楚与青春困惑。中期作品,如“台湾三部曲”(《悲情城市》、《好男好女》和《戏梦人生》),则转向对台湾政治和历史的关注,通过个人命运反映历史风云的变幻。后期作品,如《南国再见,南国》、《海上花》和《千禧曼波》,则回归对个体生命的审视,追求电影形式语言的创新。

二、不同阶段的作品风格与主题

1.前期:青春与成长叙事

侯孝贤前期的作品主要围绕青春与成长展开,如《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和《恋恋风尘》等。这些作品记述了侯孝贤及其好友的青春岁月,传达了对家庭、生与死的价值以及即将逝去的青春的感怀。例如,《冬冬的假期》中通过小汽车与乌龟的交换,展现了城市文明与传统乡土文明的冲撞,以及青春在文明进步中的迷失。

2.中期:更宏大的台湾历史

自1989年开始,侯孝贤的作品逐渐转向更宏大的台湾历史叙事,如《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和《好男好女》等。这些作品采用“素读”手法,即导演在影片中不张扬自己的感情,而是将个人情绪深深隐藏起来,尽量客观地呈现生活的原生态。通过这些作品,侯孝贤展现了台湾四、五十年代的历史变迁,以及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迷茫与挣扎。

3.后期:城市背景下的乡愁与女性主义

侯孝贤后期的作品如《南国再见,南国》、《千禧曼波》和《尼罗河女儿》等,以城市为背景,探讨了乡土台湾的遗失、女性主义的变化等主题。这些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在新环境中成长,感性的追求幸福,却受理性的社会秩序约束。特别是《千禧曼波》中,侯孝贤采用间接叙事和画外音的手法,通过女主人公的三段感情经历,形成了情感的累积,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复杂情感与内心世界。

三、镜头美学特质概述

1.长镜头美学的意境

侯孝贤电影中,长镜头是常用的艺术手段之一。他运用长镜头来纪录完整的时间和空间,将意境的美表达得深远而真实。在《风柜来的人》中,侯孝贤采用平实的长镜头,结合抒情性景别进行叙事,捕捉青春期少年的生活转变。如阿荣与阿清突遇围殴后,运用长镜头和远景拍摄青年在遭遇困境后的迷茫,与远方山与水融为一体,赋予长镜头更多叙事美学内涵。这种长镜头的运用,不仅展现了人物的真实情感,还营造了一种静谧、深远的意境美。

2.空镜头美学的深远含蓄

空镜头在侯孝贤的电影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通过空镜头来抒情以及进行结构的转换,表现“留白”的感受。在《恋恋风尘》的结尾中,阿远复员回到家乡,全景平拍台湾山和云的景色的空镜头,慢慢地将阿远心中的释然体味出来。这种空镜头的运用,不仅深化了电影的情感表达,还增加了电影的含蓄美和深远感。

3.镜头组合的情感化与人格化

侯孝贤在镜头组接上注重情感化和人格化的表达方式。他通过镜头组合来传递生命本体的尊重和热爱,展现“散落的美感”。在《恋恋风尘》中,阿远得知阿云已经结婚的消息后,紧接的是仰拍电线杆、家乡中的人等镜头,闪回的是想象抑或是真实场景,都在瞬间给观众达到了情绪的积累。这种镜头组合方式不仅增强了电影的情感表达力,还使电影更加贴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命体验。

四、纪实主义美学的追求

侯孝贤导演的电影风格以纪实主义美学为核心,他通过电影展现台湾历史的面貌和一般人的生活况味。这种风格体现在他对题材、演员的选择以及镜头的运用上。

1.题材与演员的纪实性

侯孝贤的电影往往以普通人的命运为主线,如《悲情城市》就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渺小和无奈。在演员的选择上,他更倾向于使用非职业化或初出茅庐的演员,因为他们能够原汁原味地表现真实的生活。这种选择使得他的电影更加贴近现实,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质朴。

2.镜头的纪实性运用

侯孝贤善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来捕捉生活的原生态。在《风柜来的人》中,他运用长镜头提供时间的真实感;在《戏梦人生》中,大量的固定机位带来景不变人变的唏嘘感;在《悲情城市》中,他更是将长镜头和空镜头结合,记录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这种镜头的运用方式,使得他的电影画面更加真实、自然,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电影所描绘的世界中。

五、对台湾历史的深刻关注

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导演中最关心台湾历史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往往借由回顾台湾的过去,来了解台湾与大陆、日本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勾勒出台湾当代的社会现状。这种对历史的深刻关注,使得他的电影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例如,他的自传电影《童年往事》不仅超脱了成长故事的主题,还进一步检视了台湾当代生活的种种源头。而《悲情城市》则标示出侯孝贤在他的“成长电影”后拥有越来越大胆成熟的客观写实美学风格,同时也代表了台湾新电影在本土历史探索和社会性揭露的重大性突破。

综上所述,侯孝贤作为中国台湾的电影巨匠,其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深刻反映了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情怀。从青春成长的细腻描绘到台湾历史的宏大叙事,再到城市背景下的乡愁与女性主义探索,侯孝贤的电影始终贯穿着对生命本体的尊重和热爱。他运用长镜头、空镜头等美学手段,捕捉生活的原生态,传递深远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他对台湾历史的深刻关注,使得他的电影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侯孝贤的电影艺术,不仅是华语电影的一笔宝贵财富,更是对台湾社会和文化的一次深刻记录与反思。

参考文献

  1. 臧金英、赵士萌《浅谈侯孝贤影像风格的美学特质》
  2. 孟洪峰《侯孝贤风格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