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骨折的全面解析:从病因到治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骨折的全面解析:从病因到治疗

引用
丁香园
1.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51250482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破坏或连续性中断。骨折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本文将从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原则和愈合过程等方面详细介绍骨折的相关知识。

病因

  • 创伤性:直接暴力(力量直接作用于受伤部位)、间接暴力(力量通过传导、杠杆、旋转和肌收缩使肢体远端发生骨折)。
  • 病理性:有骨病基础(炎症、肿瘤等),受轻微外力即发生骨折。

分类

按骨折的程度分类

  • 不完全骨折:骨的连续性部分中断。儿童和青少年的骨骼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外面包裹的骨外膜又特别厚,因此在力学上就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不容易折断,这种折而不断的骨折称为青枝骨折(greenstick fracture)。
  • 完全骨折:骨的连续性完全中断。

按骨折的形态分类

螺旋形(spiral)、横形(transverse)、斜形(oblique)、压缩性(compressed)、粉碎性(comminuted)、撕脱性(avulsion)、青枝(greenstick)、嵌插(impacted)等。其中粉碎性骨折(comminuted fracture)是指骨质碎裂成三块及以上

按骨折端稳定程度分类

  • 稳定性骨折(stable fracture):骨折端不易发生移位的骨折,如横形、嵌插、压缩性骨折等。复位固定后骨折不再移位,治疗容易,预后好。
  • 不稳定性骨折(unstable fracture):骨折端易发生移位的骨折,如斜形、螺旋、粉碎性骨折等。复位固定困难,预后差。

按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分类

  • 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 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的Gustilo-Anderson分型

  • Ⅰ型干净的皮肤开放伤口<1cm,轻微肌肉挫伤。骨折端由内向外刺破皮肤。
  • Ⅱ型:伤口1cm~10cm,伴软组织损伤。多为暴力由外向内。
  • Ⅲ型:伤口**>10cm广泛软组织损伤**,经常是高能量损伤,由外向内。
  • Ⅲ A:尽管有广泛的软组织损伤,骨折处有适当的软组织覆盖
  • Ⅲ B:伴有骨膜剥脱(periosteal stripping)和骨暴露。通常需要软组织重建。
  • Ⅲ C:血管损伤需要修复,软组织需要重建。面临截肢(amputation)风险。

骨折的AO分型:由5位诊断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部位,后三位表示形态特点。例如12A1.2表示肱骨干肱骨(1)骨干(2)的简单(A)螺旋形(1)骨折,发生在中1/3(.2)。

临床表现

  • 三大骨折专有体征
  • 畸形(deformity):骨折端移位可使病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
  • 异常活动(abnormal movement):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异常活动。
  • 骨擦音或骨擦感(bone crepitus):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
  • 其他症状:疼痛、水肿、肌肉痉挛(muscle spasm)、活动受限、出血(可致休克)等。

并发症

早期并发症

  • 休克(shock):大出血(hemorrhage)或重要器官损伤所致。
  • 脂肪栓塞(fat embolism):发生于成人,是由于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可引起肺、脑脂肪栓塞。
  • 重要内脏器官损伤:根据骨折部位,可能影响肝和脾、肺、膀胱和尿道、直肠等。
  • 重要周围组织损伤:包括血管、神经和脊髓。
  • 骨筋膜室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筋膜室由固有筋膜、肌间隔和骨三部分组成的骨纤维鞘。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由骨折、血管损伤、软组织损伤等引起的组织间隙内压力超过灌注压,阻断筋膜室内组织微循环,导致筋膜室内容物(主要是肌肉和神经)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而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典型症状包括5P:疼痛(Pain)或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苍白(Pallor)、无脉(Pulselessness)、麻痹(Paralysis)、感觉异常(Paresthesia)。

晚期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治疗原则

  • 复位(reduction):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
  • 复位手法:
  • 切开复位(open reduction)——手术切开骨折部位的软组织,暴露骨折端,在直视下复位;
  • 闭合复位(close reduction)——无需手术切开骨折部位。
  • 复位标准:
  • 解剖复位(anatomical reduction)——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
  • 功能复位(functional reduction)——恢复长度、对齐和旋转,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
  • 固定(immobilisation):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
  • 外固定(external fixation):固定器材位于体外,如小夹板(splint)、支具(brace)、石膏绷带(plaster cast)、牵引(traction)等。

  • 内固定(internal fixation):固定器材位于体内。如钢板和螺丝钉(plate and screws)、髓内钉(intramedullary nail)(特别适合股骨、胫骨、肱骨骨干)等。

钢板和螺丝钉

髓内钉

  • 功能锻炼(rehabilitation):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的活动。

骨折的愈合

  • 血肿形成:骨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断端及其周围形成血肿(haematoma),数小时后凝结成血块。缺血使部分软组织和骨组织坏死,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
  • 纤维性骨痂形成:血肿逐渐机化形成肉芽组织,大量胶原纤维使骨折两端连接起来,形成纤维性骨痂。随后形成透明软骨,多见于骨外膜的骨痂区。
  • 骨性骨痂形成:膜内成骨是主要机制,纤维性骨痂内的软骨组织亦参与成骨。骨痂(bone callus)不断钙化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肉收缩及剪力和旋转力时,骨折达到临床愈合。
  • 骨痂改建或再塑:编织骨进一步改建成为成熟的板层骨,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也重新恢复。

本文原文来自丁香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