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1分综述详解:肠道菌群与抗生素的爱恨情仇
88.1分综述详解:肠道菌群与抗生素的爱恨情仇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近年来已成为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从抗生素的使用到益生菌的应用,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维护,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为我们揭示新的科学发现。本文将为您汇总近期关于肠道菌群研究的多篇重要论文,涵盖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益生菌的作用、辐射损伤治疗、胆汁酸代谢与疾病的关系、ARDS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急性肝衰竭的治疗靶点、lncRNA在肠道稳态中的作用、口服纳米胰岛素递送机制以及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治疗等多个方面。
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广泛影响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发表的一项综述研究指出,抗生素不仅会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还会影响宿主的肠屏障功能和免疫系统,从而介导多种疾病的发生。研究发现,抗生素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以及宿主的遗传、免疫、饮食等因素都会影响菌群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恢复能力。此外,抗生素还会诱导耐药基因(ARGs)的增加,并通过水平基因转移(HGT)在菌群中扩散和重组。研究者提出,使用窄谱抗生素、抗生素吸附剂、益生菌/益生元以及粪菌移植等方法,可以减轻或恢复抗生素引起的菌群紊乱。
益生菌补充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一项发表在BMC Medicine上的荟萃分析研究评估了在抗生素治疗期间补充益生菌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对11769篇文献的筛选,研究者纳入了15篇系统评价和5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充益生菌并不能显著维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虽然大多数研究中α和β多样性指数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研究者也指出,由于样本量较小,未来仍需进一步的高质量研究来验证这一结论。
辐射损伤与肠道菌群治疗
南京医科大学张发明教授团队在Protein & Cel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总结了辐射损伤(RI)的十种常见类型及其可能的机制。研究发现,辐射不仅会破坏肠道菌群的组成,还会损伤皮肤、脑、口腔黏膜、肺、心脏、胃肠、肝、膀胱和造血系统。研究者提出,粪菌移植、乳杆菌、双歧杆菌、普拉梭菌等产SCFA益生菌可能有助于缓解RI。此外,研究者还提出了一个5P框架(Personal protection、Public education、Precise technology、Policy making、Partnership),为管理RI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战略。
肠道菌群相关胆汁酸代谢与疾病治疗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吕小平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的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相关胆汁酸代谢在抗整合素α4β7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抗整合素α4β7疗法可以减轻结肠炎小鼠的病理症状和肠道炎症,恢复肠道屏障功能。研究者通过抗生素干预和粪菌移植实验发现,肠道菌群相关的胆汁酸代谢-FXR/TGR5轴可能影响抗α4β7疗法的效果。特别是鹅去氧胆酸和石胆酸等肠道胆汁酸可以直接促进FXR和TGR5的激活,显著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并抑制炎症过程。
肠道菌群与ARDS的关联
温州医科大学高红昌和李玉苹团队在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发表的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21例由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引起的ARDS患者和21例对照的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研究者发现ARDS/CAP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革兰氏阴性菌丰度增加。通过粪菌移植实验,研究者发现ARDS/CAP患者的肠道菌群可以导致受体小鼠出现全身炎症和行为障碍。相关性网络分析显示,这种行为障碍与肠道菌群、结肠屏障功能和宿主炎症密切相关。
急性肝衰竭的潜在治疗靶点
华中科技大学童擎一和沈阳药科大学张勇慧团队在Cell Discovery发表的研究揭示了Ep300作为急性肝功能衰竭(ALF)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研究者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发现,ALF会导致肠道免疫细胞(包括T、B、巨噬和中性粒细胞)的反应性改变,并激活特定的肠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簇。研究者发现了一个共同的Ep300依赖的转录程序,该程序在ALF期间协调肠上皮细胞(IEC)的激活,并在不同的ALF模型中被证实是通用的。抑制Ep300可以有效缓解ALF。
lncRNA调控肠道稳态的新机制
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种新型长非编码RNA(lncRNA)HOXA11os在维持肠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HOXA11os在健康结肠中高表达,但在结肠炎中表达下调。HOXA11os定位于线粒体,并与电子传递链复合物1的核心亚基相互作用以维持其活性。结肠髓细胞中HOXA11os的缺失会导致线粒体复合物I缺乏、氧化磷酸化功能失调并产生线粒体活性氧。HOXA11os缺陷小鼠表现出自发性肠炎,并对结肠炎高度敏感。
口服纳米胰岛素递送机制
发表在Pharmacological Reviews上的一篇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口服纳米胰岛素递送的研究进展。研究者指出,目前研究较多的肠道表面受体包括ASBT、FR、HSPG、FcRn、TfR、IF-VB12、PAT1和NPC1L1。这些受体在各个肠段都有表达,具有高的配体特异性和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可以有效实现纳米胰岛素的细胞摄取和保持生物活性。然而,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外和动物实验,临床研究较少。此外,如何提升纳米颗粒胰岛素的释放、患者体内相关受体表达情况以及长期服药对个体的影响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药物疗效对比
发表在Gut上的一项网络荟萃分析比较了不同药物治疗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E)的疗效。研究纳入了15项研究共1813例EoE患者。结果显示,当组织学缓解定义为≤6个嗜酸性粒细胞/高倍视野(HPF)时,每月1mg/kg利伦替利单抗疗效最优;当定义为≤15个嗜酸粒细胞/HPF时,每天2次1mg布地奈德口腔崩解片(BOT)疗效最优。此外,BOT和布地奈德口服混悬液(BOS)在症状改善方面也优于安慰剂。然而,研究者也指出,由于试验中资格标准和结果测量的异质性,建立可靠的治疗等级仍面临挑战。
植物发病机制与菌群研究
发表在iMeta上的一篇综述文章探讨了植物发病机制中的菌群作用。研究者指出,常驻菌群是植物健康与发病的关键因素。外来病原菌在侵染植物时可以与常驻菌群中的特定成员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这种重组的菌群被称为致病菌群。致病菌群通过协调多尺度的相互作用,促进宿主植物从病害发生到发展的病理过程。研究者从多维角度概述了致病菌群介导的有害作用,并深入探讨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如何导致植物致病菌群的流行,为缓解植物病害大流行提供了新思路。
这些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展示了菌群研究在多个领域的最新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开发出更多基于菌群的创新治疗方法,为人类健康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