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寒食帖》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它到底好在哪里?
苏轼的《寒食帖》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它到底好在哪里?
《寒食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并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书法技艺,更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深厚造诣。
苏轼,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共同代表了北宋时期书法最高水平。苏轼楷书、行书皆精,尤其行书,造诣更深,其代表作《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那么,《寒食帖》为什么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呢?它到底好在哪里?
第一,诗书双绝。 《寒食帖》不仅仅是一幅伟大的书法作品,同时也是一件伟大的诗歌作品。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时心有所感,作诗两首,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而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也就是说,诗书搭配恰到好处。
第二,大小错落、生动活泼。 行书不同于篆书、隶书、楷书等字体,要求整饬平正,作为一种比较活泼的字体,行书书写时不需要过多在意字的大小是否相同,相反,如果每个字大小相同,则显得呆板。字的大小变化是行笔速度变化、情感变化和章法布局的必然要求。此帖中“已、三、又、雨、秋、在”等等很多字比较小,而“年、屋、欲、破、灶”等字较大,字太小则显得拥挤,字太大则显得张扬,字的大小交相使用,才能达到一种平衡美。
第三,疏密对比、疏密结合。 此作前期疏朗开阔、宽可走马。中期严密异常,密不透风,后期又变得开阔疏朗,疏密对比强烈,而强烈的疏密对比则很容易让人抓到重点,并且,疏密结合在一起,也显得作品富有生机,这也符合行书的章法布局特点。
第四,以润为主,以枯为辅,润枯结合。 苏轼的用笔特点极为鲜明,苏轼书法作品很少见到渴笔的应用,大部分以润为主,因此,苏轼的行书总是给人以圆润饱满之感。不过,很少用枯笔不代表不用渴笔。在这幅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全文很少出现渴笔,仅有“衔、纸”等极少量的渴笔出现,渴笔的少见则更容易吸引眼球,惹人注目,从而达到主次分明的效果。
第五,长短不一,变化万千。 在此作中,大部分字扁平短小,这也是苏轼的一个书法特点,因为这一点,黄庭坚曾调侃苏轼的字,认为他的字如“石压蛤蟆”。而有些字却极为修长,如“年、苇、纸”等,其取得的效果与第四点、第三点、第二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 此作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历来备受名家好评。
有人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因此,《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被认为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