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复活”进入殡葬业,你能接受与逝去亲人对话吗?
当“AI复活”进入殡葬业,你能接受与逝去亲人对话吗?
清明时节,AI技术正悄然改变殡葬业的传统面貌。从广西南宁到浙江杭州,多家殡葬服务机构开始提供AI"复活"亲人服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项技术既能为生者提供心灵慰藉,也带来了伦理和法律上的诸多挑战。
AI"复活"亲人走进殡葬业
今年清明前夕,广西南宁的广西天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展示了AI数字亲人的实时对话功能。工作人员介绍,制作一个声貌俱全的AI亲人,需要7天时间,费用在500元到6000元不等。尽管这项业务今年2月才开始,但临近清明,咨询量明显增长,已有近200人咨询。
AI"复活"亲人。图片来源/广西新闻频道
浙江安贤陵园也推出了"無境"数智生命体验空间,通过逝者生前的照片视频、录音等资料,实现AI数字人的"复原"。上海一家殡葬服务企业更是推出了数字家祠、数字礼葬等数字化服务。
"复活亲人"引发热议
与AI低调进入殡葬业不同,AI"复活"亲人、明星的新闻已多次登上热搜。包小柏用AI"复活"女儿,为妻子唱生日歌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李玟、张国荣等公众人物也被AI"复活",在网络上传播。
网友"AI复活李玟"。网络图
争议与挑战
面对AI亲人,公众态度两极分化。有人认为这能让告别有了重逢的可能,是一种心灵慰藉;也有人担心这会让死亡变得不再严肃,甚至造成过度依赖。
电影《流浪地球2》中科学家用AI"复活"女儿。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电商平台,AI"复活"亲人已形成产业链,从980元的代理模式到近2万元的培训课程,收费标准不一。但这一技术也引发诸多争议:谁有权利用AI"复活"逝者?是否侵犯肖像权?如何避免商业化滥用?
AI"复活"亲人价目表。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专家指出,AI"复活"需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发展,同时要明确使用限制。应通过立法、技术更新等方式实现协同治理,确保人工智能产业良性发展。
结语
AI"复活"技术为生者提供了新的缅怀方式,但其应用边界仍需谨慎划定。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