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天府之国令人向往的地名,给人以丰裕富足、安居乐业的美好想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天府之国令人向往的地名,给人以丰裕富足、安居乐业的美好想象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G7LTO4L05567BF9.html

"天府之国"这个充满诗意的词汇,自古以来就与四川和成都紧密相连。但你是否知道,这个美誉最初并非属于四川?它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才最终成为成都平原的代名词?让我们一起探寻"天府之国"的前世今生。

当提到"天府之国"四个字时,大家难免先想到四川或成都。然而事实上,真正的"天府之国"并非四川整个地区,也不仅仅是成都一座城市,那么它究竟指的是哪里呢?这里面还藏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究呢?

众所周知,天府之国这一美名原本可并非指四川或成都,而是源于《史记·留侯世家》一书中的记载。据书内记载:"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这段话出自秦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陈勘之口,当时他正游说张良劝说刘邦前往关中建都筑基。

陈勘为何如此推崇关中地区?原来关中平原位于古丝绸之路要冲,东与华北接壤,西通西域,向是当年中原重镇。这里不仅处于交通要冲,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关中不仅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更有八水环绕,气候宜人,沃野千里。正是因为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关中才赢得了"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

相传在上古时期,关中曾是部落氏族世居之地,后被尧舜让渡给了有涖氏,从此关中成了封疆大国的发祥地。到了西周时期,关中由此成为周王朝的发祥地。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则为秦国都城所在。可以说,关中作为中原腹地,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当年陈勘慧眼识珠,向张良力荐关中作为刘邦建国建都之所,正是看中了这片富饶之地的巨大战略意义。后来刘邦确立皇帝地位后,亦将京师定于关中长安,由此开创了汉朝基业。可以说,关中平原正是汉朝这颗璀璨明珠得以形成的摇篮。

自古以来,蜀地虽然处于内陆腹地,但却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而远近驰名。蜀地由群山环抱,河流纵横,盆地广阔且土壤肥沃,可谓是一方宝地。但长期以来,蜀地却因脱离中原而默默无闻。直到后来,由于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成都平原终于得以走向复兴,从而取代关中成为当之无愧的"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一直以来就远离干旱的威胁。在这里,岷江、沱江等主要河流盘绕纵横,雨水也相对充沛。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水利系统,成都平原还是时常遭受洪涝灾害的袭扰。这一困境直到东汉时期都未能根本解决。

后来,东汉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洞见了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他凭借远见卓识,大刀阔斧地兴修水利,终于在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了两千多年来享誉全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利用岷江的天然落差,将岷江的水分为两股,内引入城中,外绕成都平原。这种天人合一的巧妙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成都平原长期以来的旱涝灾害,为广袤的都江堰平原带来了一年四季的充沛水源。

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证,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发展。都江堰平原从此物产丰饶,民富足,处处一派祥和安康的景象。在蜀汉刘备时期,大臣李圆甚至称赞成都平原"一年大有馀,二年可以足十年之需"。成都平原就此进入了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

进入三国时期,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事业,数次在成都平原大力倡导农业生产。据载三年之间,诸葛亮在蜀中广植谷穀,农事十分兴旺。待到战乱平定之后,益州沃野千里,处处是诗书佳话流传;川中之民,自给自足,无所萎靡。诸葛亮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不仅巩固了蜀汉的农业经济基础,也为成都平原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时至唐朝,诗人李白游历成都时感慨万千,称赞"九天开出一成都,草树云山如锦绣",盛赞成都平原的富庶和宜人环境。彼时川中城市,繁华锦绣,人杰地灵,物阜民丰。由此可见,从东汉到唐代,成都平原一直是华夏文明的重镇,是无数人眷恋向往之地。

成都平原之所以能成为天府之国,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外,周边秀美的山川风光也是重要原因。这里群峰叠翠,林木苍翠,溪流环绕其间,犹如世外桃源般静谧安详。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腹心,东临岷山、北靠龙门山、南临峨眉山脉,西临小小的夔门山脉。这些群峰环抱,形成了成都盆地地形。盆地中央是无垠的平原,居中又有成都母亲河岷江和沱江穿城而过,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成都平原四面受阻、高地重围,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富足条件,更有避风避暑的天然优势。

四川盆地周边众多青山环抱,俨然是巍峨的天然屏障。峨眉山群峰耸立,奇峰罗列,素有"高蓉之秀"的美名;青城山曲径通幽,林木葱郁,释迦牟尼佛曾在此留迹说法;龙门山峻峭挺拔,气势雄浑,为四川通往内陆要道;夔门山虽然略小,却也挡云捲雾,擦肩而过。这些青山常年含霞吐雾,林木葱郁,成为成都平原绝佳的天然屏障,同时也是锦绣川西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川之外,成都平原又拥有岷江、沱江这两条母亲河的滋润。岷江自北向南横穿成都平原腹心,两岸绿草如茵,成为牛羊放牧的绝佳场所;沱江则在平原西部由北向南曲折蜿蜒,奔涌不息。岷江水量充沛,江流源远流长;沱江虽不及岷江浩荡,但也是江河之姿。二江的存在不仅为成都平原提供了充沛的水源,也成就了平原肥沃的土壤。

除了绿水青山,四川盆地内外的独特自然景观也是成就"天府之国"瑰丽风光的重要因素。峨眉山既秀丽动人,又蕴藏着独特的佛教文化底蕴;都江堰水利工程堪称古代工程奇迹;青城山幽静古朴,文人墨客的修身之所;天全、夔门等地区更是拥有独一无二的峰林奇观。如此丰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共同组成了天府之国绝无仅有的瑰丽景致。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都平原之所以能摇身一变,成为举世瞩目的"天府之国",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也功不可没。这里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巴蜀文明,汇聚了无数文人骚客的诗书佳作,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首先,成都平原所处的位置正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古代巴蜀文明发祥之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巴人、蜀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当时,巴蜀文明已具有较高的社会文明水平,开垦有序、祭祀发达。进入战国时期,蜀国成为西南地区强国,统治阶层建造了金沙遗址、岷江河谷等重要古文化遗址。

这片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也催生出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会稽刘宋的《岷山诗》中对天府之地赞叹有加,透露出他对这片宝地的无尽眷恋。琳宋著名诗人李绅则用诗句"峨眉悬云北塞云,神光不胜惭段秋"赞颂峨眉山的雄伟秀丽。而蜀中文人刘长卿的诗作"阆中充足记"中更是写道"一草一木外自复,便无多疾足百年",生动反映了成都平原物阜民丰、沃野千里的盛景。

除了一代文人墨士流连忘返于此,不少名僧高士也在此弘扬佛法。如东晋时期的佛教高僧慧远大师,就在青城山头创立了青城山佛教道场,为后世佛教文化的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这里,慧远依其形胜佛慧,讲说佛理,传译佛经。后有一代高僧接力慧远足迹,如宗炎大师在青城山弘扬禅宗,青城山从此一时遐迩闻名于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