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解剖和静脉血栓性疾病基础知识
下肢静脉解剖和静脉血栓性疾病基础知识
下肢深静脉血栓性疾病在县市级医院的血管外科或者介入科是最多的,因为肿瘤患者一般都在专科的肿瘤医院或者省级三甲医院比较多,老百姓感觉肿瘤是比较严重的疾病至少要去上级医院看一下治疗方案,县市级很难留住肿瘤患者。必须要好好学习一下静脉相关的基础知识。
今天分享一下静脉血栓性疾病的相关内容,从下肢静脉的解剖,肺动脉栓塞为什么会猝死开始,到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抗凝抗板溶栓药物的区别和作用原理,为什么动脉抗板,而静脉要抗凝呢?了解这个,必须从凝血机制和血栓形成的过程讲起,最后一部分就主要分享凝血的过程机制,D二聚体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用它来检测血栓的情况?希望对您有帮助。
下肢静脉系统由浅静脉、深静脉和交通静脉/穿支静脉组成。
浅静脉
有大、小隐静脉两条主干。
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外侧,自外踝后方上行,逐渐转至小腿背侧中线并穿入深筋膜,多数注入腘静脉,少数上行注入大隐静脉。
大隐静脉是人体最长的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内侧,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和大腿内侧上行,在腹股沟韧带下穿过卵圆窝注入股总静脉。
深静脉
小腿深静脉由胫前,胫后和腓静脉组成。胫后静脉与腓静脉汇合成一短段的胫腓干,后者与胫前静脉组成腘静脉,经腘窝进入内收肌管裂孔上行为股浅静脉。在小粗隆平面,股深静脉与股浅静脉汇合为股总静脉,于腹股沟韧带下缘移行为髂外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肺栓塞为广泛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
小腿的动脉
交通静脉
在大、小隐静脉间和股浅、深静脉间有交通静脉。小腿部以踝交通静脉最重要,与溃疡形成有密切关系。
穿通静脉是一个新的术语。指的是穿透筋膜和肌肉的静脉,交通支指的是皮下组织的表浅交通静脉。看英文单词更容易理解!
下肢穿通静脉解剖
- Saphenofemoral Junction(隐股静脉交界)
- 位置:大腿上部,靠近腹股沟区域。
- 功能:是大隐静脉与股静脉(深静脉系统)的汇合处,是下肢静脉回流的重要节点。
- Anterior Accessory Saphenous(前副隐静脉)
- 位置:标注在大腿上部和下部。
- 功能:与大隐静脉平行,是一条分支或副静脉,辅助血液回流。
- Posterior Accessory Saphenous (Posterior Arch Vein)(后副隐静脉)
- 位置:位于大腿内侧。
- 功能:与大隐静脉及其他副静脉相伴,形成静脉网络。
- Femoral Canal Perforators(股管穿支静脉)
- 位置:标注在大腿上部。
- 功能:连接大隐静脉和股静脉,促进浅静脉和深静脉之间的血液交流。
- 备注:以前称为Dodd和Hunterian穿支静脉。
- Boyd’s Perforators(Boyd穿支静脉)
- 位置:位于大腿中部。
- 功能:连接深静脉和大隐静脉,辅助血液回流。
- Paratibial Perforators(胫旁穿支静脉)
- 位置:位于小腿,具体在胫骨内侧缘后2-4厘米的区域(Linton’s Lane)。
- 功能:连接大隐静脉和后胫静脉,是小腿静脉回流的重要通道。
- Great Saphenous Vein(大隐静脉)
- 位置:以蓝色高亮显示,从大腿内侧垂直延伸至足部。
- Posterior Tibial Perforators (Cockett I, II, III)(胫后穿支静脉)
- 位置:标注在小腿和踝部。
- 功能:连接小腿胫后深静脉和浅静脉(如大隐静脉后弓静脉),在血液回流中起重要作用。
- May’s and Kustner’s Perforators(May和Kustner穿支静脉)
- 位置:位于踝部。
- 功能:代表踝部水平的穿支静脉,连接踝部浅静脉和深静脉。
- 足部静脉和穿支结构
- 图片中提到足部穿支静脉(如背侧足、足底、足内侧和足外侧静脉)。
- 特点:足部静脉的正常流向通常是向外的,与小腿静脉流向相反。
- 重要结构:第一和第二跖骨之间的大型穿支静脉,连接足底静脉和浅背静脉弓。
瓣膜
在下肢浅、深和交通静脉内都有瓣膜存在,多为双瓣型,可阻止血液由近向远、由深向浅倒流。
血流动力学
下肢静脉血液能对抗重力向心回流,主要是下列因素的作用:
(1)小腿肌泵功能,小腿肌收缩是静脉主要回流动力;
(2)腹腔吸气期和心脏舒张期产生的负压;
(3)静脉瓣膜单向关闭功能,对抗血柱的重力作用,防止倒流。
插播一个临床常见的问题:肌间静脉血栓,要不要抗凝?
1、肌间静脉是深静脉还是浅静脉?复习一下
浅静脉包括:大隐静脉、小隐静脉。
深静脉包括: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股静脉。
好像解剖上没这个名词
肌间静脉这是什么鬼?
「肌间静脉」:是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再远端的静脉丛,主要是指小腿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中的静脉丛。肌间静脉属于下肢深静脉的范畴。在很多的指南和研究中,将下肢深静脉分为「近端下肢深静脉」(proximal deep vein)和「远端下肢深静脉」(calf deep vein)。远端下肢深静脉指的是下肢远端,也就是小腿部的深静脉,包括:肌间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肌间静脉血栓属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周围型
由于腓肠肌在行走、跑和跳中提供推动力,比目鱼肌维持小腿与足之间的稳定,使得比目鱼肌间静脉血流较慢更容易发生血流瘀滞
至于单纯肌间静脉血栓,这方面证据确实不多。但是目前有限的证据:多数单纯肌间静脉血栓不需要积极的抗凝治疗,可以干预危险因素后短期复查。是不是所有的肌间静脉血栓都不需要抗凝?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进展为深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在10%-25%左右。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2018》推荐:
1)急性孤立性周围性深静脉血栓,如有严重症状或存在血栓进展危险因素,建议立即开始抗凝;
2)如无严重症状及血栓进展危险因素,建议 2 周内复查影像学,并根据复查结果,确定是否开始抗凝;
3)急性孤立性周围性深静脉血栓,2 周内连续复查影像学,如血栓无进展,不推荐常规抗凝治疗;
4)2 周内连续复查影像学,如血栓进展,但仍局限于远端静脉,建议开始抗凝治疗;
5)2 周内连续复查影像学,如血栓进展至近端静脉,推荐开始抗凝治疗。
小结一下:肌间静脉血栓如果是孤立性的,就是近段大静脉没有血栓,只是肌间静脉血栓的,没有严重症状或血栓进展,不推荐抗凝。可以复查,如果血栓进展了,抗凝。所以这是动态的一个过程,不是固定死的情况,不是单纯的抗凝或者不抗凝,要动态观察。因为也有肌间血栓进展的概率,甚至发生肺栓的情况。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原文标题为《介入医生进修手册NO.11--下肢静脉解剖和静脉血栓性疾病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