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亿院士:调峰火电是解决冬季电力短缺的最好途径
江亿院士:调峰火电是解决冬季电力短缺的最好途径
4月24日,在第八届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提出了一项解决我国冬季电力短缺问题的方案。他建议保留6至7亿千瓦火电作为季节性调峰,但大幅缩短其运行时间,由目前的4000多小时降至2000小时,重点解决冬夏季节约两个月的发电需求。按照这一方案,火电每年将发电1.3-1.5万亿千瓦时,以缓解季节性电力供需矛盾。
江亿院士强调,火电在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电力系统的“镇山之宝”。针对火电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他提出可以通过燃煤、燃气和生物质燃料的组合使用来解决。由于火电排放是集中式的,可以回收其中七八成的二氧化碳,加上生物质燃料的使用,有望实现碳中和。
构建零碳能源体系是江亿院士提出的未来能源发展方向。他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需要在电力、交通、工业等领域进行深入改革和技术创新,优化清洁能源布局和调节机制。
本届年会以“走向2035:加快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共促低碳包容性韧性未来”为主题,设置了1个主论坛和12场主题论坛。年会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美国环保协会(EDF)、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主办。
2024年3月20日,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境内的戈壁滩上的火电厂。视觉中国 资料图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CEMF项目主任薛澜在致辞中指出,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发展路径。美国环保协会(EDF)执行总裁Amanda Leland则强调,面对气候危机,必须采取大胆行动,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能源系统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CEMF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善同提出,加快绿色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任务。当前全球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模型研究是应对不确定性环境下政策分析的有效工具。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应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模型比较工作,强化与国外模型团队的比较合作,创新模型论坛组织方式,并围绕当前主题开展持续研究,以更好地跟踪和支持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