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故事,带你感受不一样的寒假
3个故事,带你感受不一样的寒假
寒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放松和休息的时光。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寒假却意味着不同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通过三个故事,感受这些师生不一样的寒假。
一场“河小二”的守护之约
“今天风大,利于污染物扩散,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观察,尤其要关注排水口是否有违规排污情况。”寒假第一天,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河小二”们便开启冬季巡河护河工作——“河小二”是当地对守护运河志愿者的昵称。
下午两点,水乡绍兴的气温接近冰点,阵阵朔风更是吹得人彻骨生寒。在绍兴市柯桥区浙东古运河太平桥下,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孙国金,带着3名“河小二”,正沿着千年历史的古纤道行进。“浙东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孙国金介绍。从2014年起,每到寒暑假,浙水院的学生们就会化身“河小二”,投身到大运河的守护中。10余年来,“河小二”们从大运河出发,足迹遍布浙江90余个县市区,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青春力量。
一周3次,是“河小二”们雷打不动的巡河安排。身着蓝色工作服,手拿抄网和便携式水质检测仪,随时观察水面情况,巡河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细心耐心。“我们在巡河时,要监测水面蓝藻情况、观察违规污水直排,还要清理水面和河道两侧的垃圾,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并跟踪处理。”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大三学生杨晟说。这是他第二次参与巡河,去年暑假,他首次以“河小二”的身份参与到亚运场馆周边水系的保护中,“感觉很有意义,也很有成就感”。
去年,浙水院承担了杭州亚运场馆水环境保障项目,其间,曾出现过一次险情:7月,“河小二”们在巡河中发现,距亚运场馆一公里左右的一条断头河里出现了蓝藻。“七八月正是蓝藻快速生长的时间,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可能危害亚运场馆周边的水环境。”孙国金说,得到消息后,他们马上组织人力清理了水面上的蓝藻,对该河道的排污管网进行了排查,处理了两处漏点,之后又清理了河岸周边的垃圾,同时,派出了除藻无人船加强巡逻,“终于及时化解了这次‘蓝藻危机’”。
眼下虽时值寒冬,不是蓝藻的高发期,但“河小二”们的巡护丝毫不敢马虎。从太平桥向东不到2公里的河道,他们巡护了近一个小时。
完成了太平桥河段的巡护,孙国金又带着学生们来到了杭甬运河柯桥段上的华舍桥监测点。河道上,汽笛声声,货船络绎不绝。与太平桥段的古河道不同,柯桥段是联通杭州和宁波的黄金水道,发挥着重要的航运功能。
孙国金和学生穿过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丛,下到水边,配合默契地取水样。“这个点位是杭甬运河柯桥段的‘痛点’,上下游临近监测点水质一直正常,唯独这里偶尔溶解氧不达标。”谈到这里的情况,孙国金微微皱眉。2023年年中,绍兴市相关部门找到孙国金,希望他的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帮助解决这个“痛点”。接到任务以来,孙国金经常带学生来这里采样,“虽然病症表现在这里,但病因可能在上下游的其他地方。”为此,他们不仅要关注这一个监测点,还要关注上下游甚至整条河道的情况。“我们即将完成该河段水文水质的整体分析报告。”孙国金说,他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用专业知识和科技力量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今年内,我们将出具可行方案,争取攻克这个难点。”
科技赋能大运河保护,是“河小二”们近几年巡河工作的亮点。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设备相继运用到了巡河中。
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由浙水院师生自主设计研发的“浙水1号”智能除藻无人船正在升级改造。“这艘船由太阳能驱动,可以自主识别、打捞蓝藻,还能同步进行水过滤。”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工程师刘武介绍,“它去年7月下水,还投入了亚运会的水体保护中。”除了无人船,学生还自主研发了通过骑行为水体充氧的骑行曝气自行车,将全民健身和净化水体相结合,成为亚运场馆外颇受欢迎的体验项目。
“我们将继续努力发挥学校的人才和学科优势,让大运河的水更清,大运河更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项春对做好运河保护工作满怀信心。
一位援疆干部的“寒假作业”
春节前,记者见到援疆干部马立强的时候,他正在新疆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忙着做实验。
虽然学校已经放寒假,但这个寒假对马立强来说,似乎和平常没什么两样,甚至比不放假的时候还要忙。因为这个假期,他的“寒假作业”有些多。
今年45岁的马立强是新疆工程学院矿业工程与地质学院院长。2023年8月,作为一名援疆干部,他从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副院长任上来到新疆工程学院工作,开启为期3年的援疆之旅。
“2023年5月,得知要到新疆工程学院援疆,我就做好了准备。”马立强对记者说,从那一刻开始,他便转换了角色。
“虽然还没到学院来上任,但我第一时间就与学院的领导们展开交流,与教师们深入沟通,听取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当时我就发现,有很多工作需要牢牢抓住机遇,不能耽误。”马立强说。
“这样算来,你相当于多为新疆工程学院矿业工程与地质学院工作了3个月。”采访中,记者为马立强算起账来。
“早些着手,很多工作就能抓住机遇。”马立强笑着说,“一旦错过了机遇期,可能就得多等两三年,岂不可惜啊。”
来到新疆工程学院后,马立强担任矿业工程与地质学院院长。“很感谢学校党委的信任和重视,我在工作中更加坚定了援疆期间为学校多作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马立强不负众望,短短半年时间,在他和团队努力下,新疆煤系资源勘探与开采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疆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工程研究中心相继挂牌成立。
“有了这两个平台,学院的科研和科技服务就能够更广、更深入了。”马立强说,“这两个省级平台是我们抢抓机遇的成果,一旦错过,这对学校发展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损失。”
寒假里,在学校党委统一指挥下,马立强和团队为筹建“新疆煤炭实验室”的事奔忙着。“我们做了很多前期工作,在学科建设上,我们申报了‘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点,进行了矿业工程自治区重点学科中期验收,还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进行了改造。”
“半年时间,我们引进了3位博士,充实了高层次人才队伍。”马立强说,“这几天我正在谋划,准备再面试3位博士,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和科研队伍建设。”
“你为自己安排的‘寒假作业’有点多啊。”记者问马立强,“这忙得过来吗?”
“多点好,多点好。”马立强也笑了起来。
“学校党委很重视我们这些援疆干部,给平台、给机会、给空间、给支持,这是我们为边疆高等教育发展作贡献的好机会。”马立强说,“多做事,做好事,才能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重托。”
放寒假了,马立强上初一的儿子盼着爸爸回家陪伴他过寒假。可是,给自己安排了繁重“寒假作业”的马立强,寒假期间却没能出现在儿子和爱人面前。马立强有些内疚地说:“孩子和爱人都很理解我,也很支持我,这是我做好援疆工作最大的动力。”
一名“00后”教师的假期计划
寒假里,放假后的河南省实验小学校园里显得有点“冷清”,但该校教师贾福霞主持的名班主任工作室里却很热闹。
“来来来,你们几个来观摩一下郭文清编辑的公众号推文,要不说人家进步快呢,每个小标题都精雕细琢,还设计了图片版式!”刚走进工作室,记者就听到贾福霞正在招呼着几位“贴心成员”到电脑跟前。
贾福霞正夸奖的是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郑州市二七区兴华小学教育集团南校区教师郭文清。
郭文清是“00后”,也是2023年秋季刚刚从教的新手教师,尽管刚站上讲台没几个月,她却已经在贾福霞的工作室“见习”了近8个月。“去年春季,经过校招,我与郑州市二七区教育局签约。随后,在5月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讲了一节公开课,有幸结识了活动的评课专家贾老师。我很幸运地成了她工作室的成员。”
成为贾福霞工作室的成员后,郭文清先是帮助面临验收工作的工作室整理了3个月材料,又接手了工作室公众号的编辑工作。2023年下半年,公众号一共推送了300余篇文章,而由郭文清编辑的就有128篇。同时,备课、读书等入职前的准备工作她也都没落下。
初登讲台,接手的又是一年级,与她搭班的数学教师也是今年新入职的新教师,郭文清坦言压力很大:“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我隐约听到有个家长感叹‘好年轻啊’。”
为了不让“年轻”成为家长不信任的理由,郭文清一直在家校沟通中展现着自己的专业度。“每天与3位家长通电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天在家长群内用活泼诙谐的语言对班级事务和学生表现进行通报……”郭文清同时还“潜伏”在贾福霞所教的班级群内,时不时“偷师”,经常“拿来就用”,这些小技巧让她迅速在家长心中立起了“靠谱”人设。
刚刚过去的这一学期,郭文清在学校里争创了多项优秀。为了能更专业,郭文清教师生涯的第一个寒假被她安排得满满当当。她事先就已经为自己定下了两条发展路线——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两手都要抓”。“不仅要练粉笔字、钢笔字这样的基本功,更要提前把下学期的教学用书通读一遍……”说起自己的计划,郭文清神情里充满期待。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