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嫉妒不成社会,远离嫉妒方能成功
没有嫉妒不成社会,远离嫉妒方能成功
《嫉妒与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赫尔穆特·舍克的代表作,初版于1966年。该书深入探讨了嫉妒这一人类基本情感的起源、表现形式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通过丰富的历史、文学和哲学案例,揭示了嫉妒对个人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深远影响。
赫尔穆特·舍克是德国社会学家。《嫉妒与社会》是一部人类社会学专著,初版于1966年,舍克因本书享誉国际。
本书深入剖析了嫉妒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类情感的起源和表现形式。作者指出,嫉妒往往发生在个体之间,特别是那些在某些方面相似但又有微小差异的人之间。这种微小的差异可能涉及外貌、学历、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这些差异触发了人们内心的比较和竞争欲望,进而产生嫉妒情感。
作者在书中论述了嫉妒的起源以及它在社会中产生的作用,并描写了嫉妒在文学、哲学和许多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性。作者提出了两个命题:第一,嫉妒在人类社会的形成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第二,嫉妒的作用往往是隐藏的。
作者认为,人类是一种容易嫉妒的动物。嫉妒作为一种负面情绪,是人类进化的自然组成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嫉妒在社会上普遍存在,无法被抑制,也不可能被根除。
在我们的社会交往中,任何偏离标准或平均的行为都有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嫉妒。而事实上,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只要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都有可能会产生嫉妒。尤其在灾难之后,人们会更加不能容忍相互之间的不平等。
很多嫉妒者的心理,并不是希望自己过得更好或得到更多,而是单纯的想让别人变得更糟或得到更少。
嫉妒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嫉妒不可避免、无法和解、会被微小的差异激发、与不平等的程度关系不大,在社会关系较为紧密的人之间,或较近的亲属关系之间表现得最为明显。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修辞学》中明确指出,嫉妒只针对我们的同等地位者和同龄人。关键在于我们并非真正希望拥有所嫉妒之物,也不期望在嫉妒过程中获得它,而是希望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它被摧毁。这个人与我们越是平等,我们的嫉妒就越强烈。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著作《道德形而上学》中, 称嫉妒为“人类仇恨的恶习,是爱的完全对立面”。这种恶习并非“公开和暴力的,反而是隐秘和掩饰的。”他将“忘恩负义”视为“恶劣的嫉妒家族”的一个成员。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嫉妒型怨恨”的观点,他认为,只要一个人处于社会之中,他的嫉妒心就会被激发出来。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嫉妒是“对自己资产的喜爱变质成了忌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拥有者的欲望”。
在古希腊神话中,嫉妒女神墨盖拉是复仇三女神之一,其形象通常十分丑陋可怕,她面目狰狞,背长双翅,蛇发盘头,长舌外露、手持火把和用蝮蛇扭成的鞭子。人们把她看做是愤怒和复仇的化身。
在天主教的教义中,有“七宗罪”之说,“嫉妒”排在第二位。
历史上有太多的事件与嫉妒有关,公孙子都便是其中之一。子都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美男子,在《诗经》中有“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的诗句,连孟子都说:“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他勇武过人,箭法出众。是郑国的公族,官任大夫之职。子都集美貌、勇武和尊贵于一身。公元前712年,郑庄公讨伐许国。主帅为颍考叔,子都为副帅。就在颍考叔率行登上城墙之际,子都心怀嫉妒,从城下一箭将颍考叔射杀。从此,历史上留下了“暗箭伤人”的典故。在《东周列国志》中,颍考叔显灵,子都发狂而死。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谚语和成语中,常能见到对嫉妒的描述,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等。李白有“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的诗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词句。清初查慎行有“淡妆浓抹休相妒,傅粉施丹恐不如”的诗句。鲁迅有“天于绝代偏多妒,时至将离倍有情”的诗句。成语“同行相轻”也是一种嫉妒的表现。
中国文化中的“面子”也和嫉妒相关。胡先晋(本书中为胡先缙,其实应为胡先晋)出生于太原,是欧亚混血。1936年,25岁的胡先晋由清华大学支付旅费,去麻省剑桥留学。
1944年,已成为人类学家的胡先晋发表了重要论文《中国人的脸面观》,在文中,她指出,中国人之所以看重“面子”,恐惧“丢脸”,其实是一种为避免嫉妒而设计的一种仪式化态度,通过一种自我训练的形式,避免在他人中引起幸灾乐祸。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在社交中常常贬低自己的成就或地位而表现出过分谦虚的态度,是由于虚伪、做作或缺乏自信。但胡先晋认为西方人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表现。中国人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引起嫉妒”。中国人自古受到的教育是“要会做人,让你的行为结果在你的同伴中引起的嫉妒最小化”。他们既特别看重自己的面子,也要时时注意给他人留面子。
中国从古代起就一直宣扬行为“低调”,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往往有很多人高调行事,他们大量购买奢侈品,用各种手段炫富,以此达到引起别人嫉妒的目的。有了嫉妒,自然而然地在社会上产生了各种鄙视链。
一个社会如果充斥着吹嘘和炫耀,必定会危机重重。一定程度的传统的谦逊是必要的。但是,谦逊源于对被嫉妒者的模糊恐惧,如果过于强化个人的谦虚,将其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同样会带来危害。
本书详细描述了嫉妒对个人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嫉妒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驱使他们采取破坏性的行为,如诋毁他人、背后中伤、恶意竞争等。这些行为不仅对个人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还可能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社会层面,书中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展示了嫉妒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嫉妒对于社会制度的有序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嫉妒,就不会有现在复杂的社会结构。嫉妒是社会改革的动力之一,但本身不能产生任何一种连贯的行动纲领。嫉妒可能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和冲突,破坏社会公平和正义。在某些情况下,嫉妒甚至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同时,书中也强调了嫉妒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适度的嫉妒可以激发个体的竞争意识和创造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本书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嫉妒的本质和影响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支持,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正视嫉妒这一普遍存在的情感,并思考如何超越嫉妒,使其成为推动个人进步和社会前行的积极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体验到嫉妒的情感,而如何妥善处理这种情感,避免其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和对他人及社会造成伤害,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实践的。
本书是一部对读者十分友好的学术著作,在书中很少看到专业的学术术语,普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不会产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