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renrendoc.com/paper/379231840.html

水肿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组织间隙过量的体液潴留,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肿胀。中医认为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上以宣肺、健脾、温肾为主要方法。本文将从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常用方剂、非药物治疗以及预防调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水肿概念与分类

定义

水肿是指组织间隙过量的体液潴留,通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及皮下组织肿胀。临床表现水肿可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如眼睑、面部、四肢、腹部等。根据水肿的程度不同,皮肤可出现紧绷、发亮、弹性减弱等表现。严重的水肿还可能导致活动受限、呼吸困难等症状。

古代中医对水肿的认识

古代中医将水肿称为“水气病”,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上以宣肺、健脾、温肾为主要方法。

现代中医对水肿的认识

现代中医认为水肿是由于体内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湿停滞而引起的疾病。治疗上在继承古代中医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阳水与阴水

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导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

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病因病机分析

外感六淫导致水肿

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热、寒、湿邪,从口鼻或皮毛侵犯肺卫,使肺气不得通调水道,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
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道不通,水液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湿内生,泛溢肌肤,发为水肿。

内伤七情与脏腑功能失调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三焦气化不利,水液停聚,发为水肿。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食辛辣生冷,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发为水肿。
劳逸失常,过度劳累或安逸少动,均可损伤脾气,运化无力,水湿内生,泛溢肌肤而为水肿。同时,劳倦过度还可耗伤肾气,肾主水液代谢,肾气不足则水液代谢失常,也可导致水肿的发生。

辨证论治方法论述

辨证分型标准

根据水肿患者的临床表现、体质、舌象、脉象等综合因素进行辨证分型,通常包括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壅盛证、脾阳虚衰证和肾气衰微证等类型。

辨证依据

水肿的辨证依据主要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检查结果。例如,风水相搏证患者多表现为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等;水湿浸渍证患者则多表现为下肢肿胀明显、按之没指等。

各类证候特点剖析

水湿浸渍证以下肢肿胀为主,严重者可伴有胸腹水,多伴有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脾运不健症状。
风水相搏证以突发眼睑及面部浮肿、迅速遍及全身为特点,多伴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等风邪外袭症状。
湿热壅盛证以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为特点,多伴有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等湿热内蕴症状。
肾气衰微证以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特点,多伴有腰部冷痛酸重、畏寒肢冷、小便不利等肾阳不足症状。
脾阳虚衰证以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为特点,多伴有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等脾阳虚弱症状。

治疗方法选择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的水肿,中医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例如,风水相搏证多采用疏风解表、宣肺利水法;水湿浸渍证多采用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法;湿热壅盛证多采用分利湿热法;脾阳虚衰证多采用温阳健脾、化气行水法;肾气衰微证多采用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法。

结合患者体质和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调整。例如,对于年老体弱者,应适当减少攻伐药物的使用,以免损伤正气;对于病情较重者,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

常用方剂介绍及运用

茯苓煎

方剂组成与功效:由茯苓、人参、白术、甘草等中药组成。功效具有健脾益气、渗湿利水、宁心安神等功效,主治脾虚湿盛所致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心悸失眠等病症。
作用机制:通过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水液代谢,达到消除水肿的目的。

实脾饮

由茯苓、白术、木瓜、甘草、木香等中药组成,具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的功效,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的水肿。

五苓散

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组成,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的功效,适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

真武汤

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组成,具有温阳利水、健脾化湿的功效,适用于阳虚水泛所致的水肿。

方剂运用注意事项

水肿病症复杂多样,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方剂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煎服方法对其疗效有很大影响,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煎服,确保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煎出并被吸收。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禁忌,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疗效。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

针灸

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促进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水肿的目的。
针灸治疗水肿时,需选取合适的穴位,如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等,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如提插、捻转等,以得气为度。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缓解水肿症状。
推拿按摩治疗水肿时,常用手法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等,可针对水肿部位进行局部按摩,也可进行全身性推拿。

拔罐

通过负压作用,能吸附在人体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目的。对于水肿患者,可在相应穴位上进行拔罐治疗。

艾灸

艾灸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温热作用,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能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消肿散结。对于水肿患者,可选择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治疗。

预防措施与生活调养建议

注意气候变化

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居住环境

保持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

避免冒雨涉水

防止湿邪侵袭。

饮食调养

宜清淡,少盐限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其他注意事项

避免风寒湿邪侵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