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驾游、旅游产业市场现状,自驾游的发展瓶颈分析
我国自驾游、旅游产业市场现状,自驾游的发展瓶颈分析
自驾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将从自驾游发展的有利因素、市场现状、疫情后的恢复情况以及面临的发展瓶颈等方面,对中国的自驾游市场进行深入分析。
自驾游发展的有利因素
旅游作为一种了解不同文化生活、增加阅历、放松身心的方式受到大众的青睐。因以往的跟团游存在线路固化、行程僵化、时间仓促、走马观花等缺点,文化程度较高的中青群体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自驾游,这种自由、灵活、便捷的个性化出行方式成为提升旅游体验的新途径。另外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为自驾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根据公安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自驾游虽然是一种更加自由、个性的旅游方式,但是本质上带有较强的政策性引导,而且自驾游与汽车、相关税费调整等都有着直接关系。
另外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也给自驾游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运营里程达到16.84亿公里,而随着西北和西南各省高速网络的完善,越来越多过去难以到达的景区接待能力有明显提高。到2019年底,汽车ETC安装率超80%,通行高速公路的车辆ETC使用率超90%,基本实现高速公路不停车快捷收费,高速公路的运行效率显著提升。
除了交通可通达度的提高以外,国内中产阶级群体的扩大也使得自驾游消费者数量明显增长。自驾游作为旅游细分领域的一项,用户群体个性化需求高、消费高,基本上为有车一族,属于中高产阶级,有钱有闲。这一阶级的人群在旅游过程中偏爱自由安排行程、定制出游,更倾向于自由度和舒适度高的旅游种类,而自驾游自由、灵活、个性化的突出特点也完美契合这一阶级的旅游需求。所以这一阶级的扩容无疑会助推自驾游产业的发展。
国内自驾游市场现状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自驾游市场渗透率达到15%(此处指的是狭义上的汽车自驾出行),自驾游出行人数超过6亿人次,2020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国内旅游市场受到沉重打击,相关的自驾游规划也受到很大的冲击。目前来看自驾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长线旅游,特别像近年来兴起的川藏线、大西北等长途自驾旅游受到年轻一族的欢迎,目前很多地方、相关部门、景区等比较推崇自驾游,因为散客消费能力较强,而且有关部门也在联合做相关的扶贫线路,这些都是自驾游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
自驾游相比于跟团游而言有其独特性:产品个性化、碎片化程度高,涉及交通、旅游目的地、住宿和各类主题活动,因此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游客消费随机性大,线下服务链条长,没有标准的服务流程,因此可以采取多样的、灵活的服务方式;游客多是年轻人群,注重旅行的深度、体验度以及更强的社交属性,这与传统的旅游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从消费群体来看自驾游主要还是年轻一族为主,主要由于自驾游本身相比于跟团游而言需要做的规划更多,特别是司机耗费的精力极大,整个旅行时间比较长,因此适合有闲的年轻一族,例如学生和高收入白领为主。根据携程的数据显示目前在自驾游汽车而租赁市场当中40岁以下的客户占比达到63%,而24岁以下的客户占到12%,由此可见自驾游本身的年轻化趋势。
疫情后的自驾游恢复情况
2020年的疫情中断了发展迅速的自驾游市场,特别是跨省自驾游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而从2021年五一假期的数据来看市场复苏的表现高于预期,游客的出行范围依然集中在省内为主,跨省游占比达到30.7%。目前的旅游产品传统的‘机+酒+门票’的模式难与自驾游客的需求相匹配,服务商在制定线路、打包产品方面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同时需要在自驾出行过程中提供非标准化服务,因此对并不擅长于此的传统OTA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市场完全消化,自驾游市场的开发难度比较大。
自驾游面临的发展瓶颈
尽管国内的高速公路建设里程远超其他国家,但是道路交通问题依然是自驾游出行的一大阻碍。特别是像川藏线、大西北等多条西部自驾路线路况恶劣,高速建设尚未延伸到景区附近,很多高速公路路面不平,道路较窄。除此以外不合格的旅游配套设施成为了很多旅游者出行的障碍。旅游配套设施问题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停车场问题、食宿问题,以及景区内对自驾游的配套设施较差等。偏远地区的医疗落后,援助迟缓,紧急情况下,无法解决自驾者的迫切的需求。因此,在交通问题方面是我国自驾游发展的短板,更是未来解决自驾游问题的重要方向。这就需要政府与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为自驾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技术服务设施等多方面的支持,在发展自驾游的同时也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2021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现状研究,后疫情时代市场复苏态势强劲
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综述
旅游行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其产业要素包括食、住、行、游、购、娱、体等,产业链包括上游交通、住宿、景点等资源端,中游传统线上、新兴线上渠道端和下游多种旅游消费者类型组成的消费。
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旅游行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核算,2019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8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56%。中国国内游客总数由2015年的39.9亿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60.06亿人次,相应地,旅游行业总收入由2015年的34195.05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7250.92亿元。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行业总收入为22286亿元,同比下降61.07%;旅客数量仅有28.8亿人次。
虽然从短期来看,我国旅游行业市场受2020年疫情冲击较大,市场在一定的时间内都处于低迷的态势。2015年至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旅游消费额稳定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3%以上,而在2020新冠疫情冲击下,比例降至1.14%。但同时需看到,疫情是短暂的,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升以及消费结构的稳定性,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疫情后的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状况
虽然受到疫情的冲击,2020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持续低迷,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以及疫苗的普及,旅游业复苏态势强劲。国内旅客运输量持续攀升,国内旅游业逐步复苏。
2021年1季度以来,在本土零新增确诊、疫苗接种范围不断扩大、清明和五一假期临近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业正在加速复苏。据交通运输部统计,4月3至5日,全国预计发送旅客1.45亿人次,比去年清明假期增长142%。其中民航预计运输旅客432.8万人次,比去年清明假期大幅增长256.4%。
中国旅游行业发展趋势
- 数字化成为旅游业的新发展形态
在大数据时代,作为供给方的OTA(即在线酒店、旅游、票务等预订系统平台)为各旅游主体提供线上的产品营销或者产品销售,从而为消费者带来定制化的线上旅游产品。随着用消费群体从线下到线上消费的大量转移、以及相应地用户预订习惯的转变,OTA平台的优势逐步展现,各旅游及相关企业都纷纷开始依托于第三方的OTA平台或者开拓自己的数字化产品,为消费者提供相当多的新式应用、个性化推送与位置服务,数字化已然成为旅游业的新发展形态。
- 互联网内容社区、平台对消费者决策影响日益上升
随着全民消费升级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当今的旅客需要更多个性化且便利的旅游产品与服务。而小红书、抖音等内容社区和平台通过KOL/KOC的优质内容,以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多元化手段吸引了大量用户群体,特别是年轻群体,并影响平台上用户的旅行决策,用户再通过分享去影响其他用户。相较于传统的旅行社服务,网络社区上的KOL/KOC内容更具备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质,能满足用户多元的需求。
- 疫情催生国内旅游新业态
2020年疫情影响下,消费者消费习惯发生改变,各行业孕育出新的发展趋势。通过旅游业界的积极探索与共同努力,疫情催生了旅游新业态和服务新模式,如旅游景区实名制登记、严格控制线下客流量等倒逼景区升级数字化管理;云旅游、跨界直播带货、宅经济促使旅游企业发展“新大陆”;“无接触服务”带火智能无人酒店;国内周边游,公园野餐叫外卖等推动旅游行业转变运营模式重新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