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智慧的神秘、最正统的传承——汤液经法图
中医智慧的神秘、最正统的传承——汤液经法图
中医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传承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汤液经法图》的重现天日,这一承载着古人医学智慧的珍贵文献,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临床实践的精准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汤液经法图》的发现历程、结构内涵及其在中医领域的独特价值。
一、汤液经法图的发现历史
《汤液经法图》的流传充满了曲折。相传它是“中华厨祖”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原理图,伊尹不仅厨艺精湛,在医学用药方面也颇有建树。然而,《汤液经法》原书早已散佚,幸运的是,其关键配图《汤液经法图》被晋代陶弘景著的“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引用并保留下来。
1897年,道士王圆箓来到敦煌莫高窟并定居,偶然间发现了藏经洞(第17窟),里面藏有数以万计的古代经卷等珍贵文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藏经洞文物遭到了外国探险家的掠夺。1907-1914年间,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先后掠走大量文物。直到1918年,医生张偓南从王道士手中购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此书成为其家传学问,并传给孙子张大昌。1965年和1974年,张大昌两次将《辅行诀》手抄本寄送至中国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后经王雪苔、马继兴、钱超尘等文献专家努力,该书得以刊印传世,《汤液经法图》也随之重见天日。
二、汤液经法图的构成与内涵
《汤液经法图》是一张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下的中医诊病用药原理图,其结构和内涵极为丰富。
最内层是五行相生关系,即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体现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与相互依存。
第二层是体用排列,用代表功能,体代表结构,揭示了人体生理功能与组织结构的关联。
第三层按照五味分列,用之味为补,体之味为泻,明确了药物五味与人体脏腑补泻的对应关系。
第四层是化之味,即调整人体状态所用的五味分列,展现了药物在调节人体机能方面的作用方式。
第五层阐述了五行体用配合的功能,如相同五行内为化,不同五行内为除,进一步说明了药物作用的原理和规律。
第六层体现五行互含,每行中又包含五行,如木中土,水中水,反映了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七层对应五行互含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他药物可按此对应逐一排列,为中医用药提供了系统的分类和应用依据。
第八层是阳进阴退的成数,蕴含着阴阳变化的数理规律。
三、汤液经法图独一无二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完善中医诊疗体系:传统的方剂配伍理论如七情配伍和君臣佐使存在不足。七情配伍侧重中药两两配伍,较少涉及三味药以上的关系;君臣佐使主观性较强,且未提供方药与病证的对应关系。而《汤液经法图》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诊疗体系,将疾病诊断与治疗用药紧密结合,有什么样的病,选什么样的药,都能在图中找到依据,弥补了传统理论的缺陷。
深化阴阳五行理论应用:它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通过巧妙的布局和逻辑关系,将五行相生相克、五味补泻、脏腑体用等概念有机融合,使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诊疗中得到更具体、更深入的应用,为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路。
(二)临床价值
精准指导用药:医生依据《汤液经法图》,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准确判断脏腑的虚实状态,进而按照五味补泻原则精准选择药物进行配伍组方,提高临床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解读经典方剂:以《汤液经法图》为工具,可以重新解释经典方剂的结构关系,诠释单味药在方剂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中医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经典方剂,也为创新方剂提供了理论支持。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学团队就以《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对至少80个常用经方时方的五脏补泻特点进行分析,出版了《汤液经法图讲记》。
以下附书中所载25味中药性状作用,感兴趣者可以仔细揣摩,受用无穷。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