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养鼠新人的详细攻略,让你接到鼠鼠后不再手忙脚乱
写给养鼠新人的详细攻略,让你接到鼠鼠后不再手忙脚乱
很多同学在课题进展到一定状态后,都会需要小鼠来开展后续实验。但面对着珍贵实验鼠鼠时,新晋铲屎官们常常手足无措,无从下手。小鼠状态越来越差不说,甚至出现断种的情况。
既然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铲屎官,就该尽早做好准备。今天鼠博士就给大家讲述引进小鼠时需考虑的几大问题。建议每个新晋铲屎官都收藏一下~
引进小鼠前
确定小鼠类型:
明确小鼠背景:常见近交系小鼠品系有C57BL/6(毛色为黑色) 、BALB/c(毛色为白色)、FVB(毛色为白色)、ICR(毛色为白色)等。
明确小鼠类型:小鼠为野生型小鼠、无菌鼠还是基因编辑小鼠,小鼠免疫系统是否健全等。建议免疫缺陷动物和免疫健全动物分开房间饲养。
确定小鼠饲养环境:
询问小鼠来源机构(实验室/供应商)小鼠合适饲养环境。根据《GB14922-2022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标准》,按照相应的微生物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两级:一级,无特定病原体级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 animal;二级,无菌级动物germ free (GF) animal。
确认引入小鼠的微生物质量标准。建议从可靠供应商购买动物,并要求小鼠来源机构提供动物健康报告,或按照动物房要求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了解自身所在机构IACUC动物伦理申报流程,进行IACUC动物伦理申报,获得相关批准文件。
联系动物房/动物中心询问小鼠如何引进,按照不同单位各自流程办理引入外来小鼠流程。
根据引入小鼠类型与数量,提前准备好合适的笼位数。
水和食物的供应:
根据小鼠与实验需求,准备好合适的饲料与水。
饲料:常规小鼠使用常规生长繁殖饲料即可(脂肪含量为5%左右),其他特殊情况视情况而定。若需中途更换饲料,需有过渡过程,避免动物产生应激。饲料需灭菌,灭菌方式可选择高温高压灭菌、辐照灭菌等。
饮用水:可使用pH2.5-3.0的酸化水、氯化水、高压无菌水、纯化水等。
引进小鼠时
确定小鼠基本信息:
了解小鼠编号标记的方法,便于准确辨认小鼠:
耳标法:用专门的耳孔机在小鼠耳朵上打孔或造成缺口,或者用剪刀在耳朵边缘剪出不同的缺口进行编号。
染色法:用毛笔或棉签蘸取化学药品,在实验动物体表不同部位涂上斑点,以示不同编号。常用染液有:3–5% 的苦味酸溶液(黄色);0.5% 的中性品红溶液(红色);2% 的硝酸银溶液(咖啡色)。染色法适用于数量少,实验周期短的大小鼠。
tattoo 法:使用专用的大小鼠tattoo仪器对新生以及成年大鼠小鼠等进行动物纹身,不需要麻醉设备即可快速产生固定且长期保存的ID。
断趾编号法:根据对新生小鼠前肢 4 趾,后肢 5 趾的切断位置来进行编号。该方法仅适用于出生0-7天内的小鼠,每个小鼠的单侧趾禁止同时切断两个以上。
检测小鼠编号、数量、性别、周龄、基因型等基本信息是否与标签相符。
观察小鼠基本情况:
- 皮毛:有无光泽、竖毛、出血、污物、脱毛。
- 眼:有无分泌物、流泪、白内障、角膜损伤。
- 口腔:有无流涎、出血。
- 耳:有无外伤、耳壳曲折、耳部炎症。
- 四肢:有无外伤、弯曲、脱臼、肿胀、关节炎症。
- 肛门:有无排泄残留物、血便、脱肛。
- 精神和食欲:沉默、倦怠、动作不活泼、食欲不振、拒食。
- 营养状况:消瘦、过度肥胖、成长异常。
- 姿势和步态:姿势异常、行走和站立困难、运动失调、跛行。
稳定小鼠状态:
- 小鼠在引入后需经过环境适应期3-5天后,方可进行实验操作。
- 尽量减少噪音、振动、气味干扰,辅助小鼠尽快适应新环境。
复核小鼠基因型
- 询问小鼠来源机构(实验室/供应商)小鼠基因型具体检测方案,购买相应试剂。
- 将引进小鼠剪尾,复核基因型,明确小鼠信息,同时检验基因检测方案是否可行。
引进小鼠后
明确目前实验需求
- 需要快速使用小鼠进行实验。(订购野生型、动物造模模型或大量单一基因型小鼠)
- 需要大量获得某种基因型小鼠,小鼠处于被积极使用状态。(订购繁殖对自行繁殖)
- 需要维持品系但不扩大其规模,小鼠处于维持状态。
设计繁育策略并制定种群管理计划
- 向小鼠来源机构(实验室/供应商)了解小鼠繁育特征。小鼠的基本繁育信息可见下表:
品种 | 性成熟时间 | 怀孕期 | 每胎平均产仔数 | 每年平均产仔数 |
---|---|---|---|---|
C57BL/6 | 5-6周 | 19-21天 | 6-8只 | 10-12胎 |
BALB/c | 5-6周 | 19-21天 | 6-8只 | 10-12胎 |
FVB | 5-6周 | 19-21天 | 6-8只 | 10-12胎 |
ICR | 5-6周 | 19-21天 | 6-8只 | 10-12胎 |
- 繁育策略设定:根据基因小鼠的类型,参考下面方式,制定繁育笼配繁策略。
基因型 | 繁育策略 |
---|---|
野生型 | 自由配对 |
单基因突变 | 杂合子配对 |
多基因突变 | 特殊设计配对 |
转基因 | 特殊设计配对 |
- 种群管理计划制定:根据实验小鼠是被积极使用状态还是维持状态制定繁育笼数
若小鼠是被积极使用状态,尽量使目标基因型的比率保持在 1/8 (12.5%) 或更高,并且根据小鼠所需数量,结合怀孕率、 产仔数、 性别、基因偏差等因素计算出所需笼位数。
若小鼠是维持状态,保持至少两代小鼠,每代包括两到三对姐妹兄弟的繁殖。在新一代的小鼠被证明有生育能力之前,不要淘汰任何年老繁殖对。并且需要密切监测繁育性能。除此之外,可考虑对实验所用小鼠品系进行冷冻保存,便于保存遗传特性,避免育种失败等问题发生。
小鼠繁育Tips:
根据繁育策略建立好繁育笼后,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小鼠繁育,遇到问题时可参考下表进行改善:
问题 | 可能原因 | 改善措施 |
---|---|---|
产仔数少 | 饲养环境差 | 改善饲养环境 |
怀孕率低 | 配种不当 | 重新配种 |
小鼠死亡率高 | 疾病感染 | 加强疾病防控 |
基因型不稳定 | 配种策略错误 | 调整配种策略 |
记录种群信息:
开始饲养小鼠后,小鼠的信息记录对于种群管理非常重要,主要在于笼卡与饲养记录表。
- 笼卡分为饲养笼与繁殖笼,两者包含信息见下表:
笼卡类型 | 信息内容 |
---|---|
饲养笼 | 小鼠编号、性别、年龄、健康状况 |
繁殖笼 | 父母编号、交配日期、预产期 |
- 饲养记录:
除了笼卡以外,我们还要用表格把所有的小鼠情况汇总记录下来,可以包括小鼠的编号、出生日期、代次、性别、基因型信息、亲代小鼠信息、交配日期、目前状态、体重信息等等,便于统计与管理。
小鼠基因型鉴定
小鼠基因组鉴定也是常常困扰新晋铲屎官的点,鼠博士这边的建议是,首先按照小鼠来源机构(实验室/供应商)小鼠基因型具体检测方案来执行,若还有一些问题,可以参考下表进行改进。
问题 | 可能原因 | 改善措施 |
---|---|---|
检测结果不稳定 | 操作不当 | 重新培训操作人员 |
基因型错误 | 样本污染 | 严格控制样本处理流程 |
检测效率低 | 设备老化 | 更新检测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