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站改造新动向:郭沫若题字见证百年变迁
广州站改造新动向:郭沫若题字见证百年变迁
“广州站”三个大字,自1974年落成以来,见证了这座华南交通枢纽的沧桑巨变。鲜为人知的是,这三个雄伟的大字出自著名文学家郭沫若之手。从最初的简体到繁体,再到最终定为简体,这看似简单的字体变迁,背后却蕴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百年车站,见证城市变迁
广州站始建于20世纪初,前身为1910年建成的广州第一个火车站——大沙头火车站。作为广九、粤汉两条铁路动脉的客运枢纽,这里是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缩影,也是华南地区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1974年,经过重建的广州站正式启用,设计能力为日发送旅客3万人次,拥有3个站台和7条股道。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广州站成为了祖国的“南大门”。无数南下务工人员在这里追逐梦想,无数家庭在这里上演着离合悲欢。车站前的电动扶梯和大钟,成为了广州的标志性记忆。流花湖畔,广东省汽车客运站、电报电话大厦、邮政大楼等相继落成,东方宾馆、流花宾馆、友谊剧院等公共服务建筑拔地而起,共同见证了广州的繁荣发展。
改造升级,打造大湾区中心站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深入推进,广州站将作为“五主四辅”铁路枢纽主站之一,迎来前所未有的蝶变。根据《广州站站城产居一体化地区控规优化及专项规划》,本次改造将分三个阶段进行,总规划面积达562公顷,规划总量1133万平方米。
改造后的广州站将引入6条高铁线路和4条城际线路,800米范围内实现地铁轨道全覆盖。同时,将建设南北向跨铁隧道和东西向快速路通道,构建起立体多维的慢行体系,实现高铁、城际铁路、城市道路和地铁的“多维高效融合”。
文化传承,留住城市记忆
在改造过程中,广州站将重点保留“广州站”及“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十一个大字,延续城市的历史记忆。规划提出,下阶段枢纽设计应按照1974年立面(林克明先生设计)恢复广州站南立面,现站体作为南交通大堂与文化展示空间,重点保留“广州站”及“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十一个大字,延续广州站、邮政大院、流花宾馆围合形成的改革开放场所记忆,留住广州站情感记忆,并保证从站南广场望向十一个大字的视廊通透。
规划还提出,要延续“越秀云山,流花珠水”的历史发展文脉,充分挖掘现状34处历史文化资源、11处城市情感要素,通过流花路与广州历史中轴线串联和呼应,形成“一片流花风貌展示区、一片广州站文化展示区、一片红色革命展示区”,共同延续城市历史记忆。
未来展望,湾区新地标
未来的广州站,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更将成为一个集商贸、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地标。围绕枢纽核心,将形成1+3产业板块(1是湾区枢纽文商旅融合街区,3个产业板块分别是站南新商贸与时尚金融集聚区、流花主题时尚与会展街区、站北健康文化商贸街区),共同实现老城市复兴示范片区。
从百年老站到大湾区中心站,广州站的每一次变迁都凝聚着城市发展的脉搏。在不久的将来,这座承载着无数人情感与记忆的车站,将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珠江之畔,继续书写属于它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