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边塞军旅的思乡之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边塞军旅的思乡之情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gushiwen.cn/mingju/juv.aspx?id=c0c49a42d6f8

纳兰性德的《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是一首描绘边塞军旅生活与思乡之情的词作。词中通过对比鲜明的意象,展现了征夫在风雪之夜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凛冽的北风,将三更天还在飘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飞扬。在梦中,相思之人还在迷恋开满桃花的明月之夜。梦是那么美好,不要催醒他,让他在美好的梦境中多转一转吧。

没有任何征兆,梦中突然听见了画角声,醒来时,泪水已经在枕边结成了薄薄的一层红冰。耳中听到的是塞马的嘶鸣,眼中看到的是斜

原文

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凛冽的北风,将三更天还在飘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飞扬。在梦中,相思之人还在迷恋开满桃花的明月之夜。梦是那么美好,不要催醒他,让他在美好的梦境中多转一转吧。
没有任何征兆,梦中突然听见了画角声,醒来时,泪水已经在枕边结成了薄薄的一层红冰。耳中听到的是塞马的嘶鸣,眼中看到的是斜

赏析

第一句描写呼啸的朔风吹起了满地的落雪,雪虽然停住了,但继之而来的狂风卷起了满地雪花,这风如刀似割,它比下雪更冷十倍,它的来临使寒冬落雪的气温更加凄冷;“三更雪”点明是在夜里下的雪,塞外苦寒,风雪之夜,思念故乡的军旅之人这时还不能入睡。

第二句“倩魂犹恋桃花月”,“倩魂”意思是美貌的人的魂魄,在这里是对征夫梦中相会的美人的魂魄的称谓,也可以理解为是思妇的离魂。“桃花月”指花好月圆的美好时光,这里代指故乡温馨的生活。在思家的征夫的梦魂里,家乡的妻子月下摘桃花,似乎正暗示着夫妻团圆的梦。

第三句“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当睡梦中出现的美好情景时,就让做梦的人继续做下去,不要催他醒来。让他在那美好的境界里多走一程。这三、四两句写得意境很美,把征夫思家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下片,“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忽然,一阵画角声把梦境惊醒,使梦中人不得不面对冰冷的现实。这句中的“无端”二字,写出了征夫对这画角声突然惊醒梦魂的不满,对这冰冷的现实的不满。

“塞马一声嘶,残星照大旗。”结尾两句,写梦醒后的情景。塞马的嘶叫,残星的暗淡,大旗的飘荡,使人感到冷清、寂寥、悲凉。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作者奉旨执行军事侦察任务的途中。

参考资料:完善
1、贺新辉.《全清词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700

简析

这首词写驻留塞外的征夫在风雪之夜对妻子的思念。上片首先描写塞外之夜风雪交加的典型物候特征,接着写梦中的情形。梦境的温馨绮丽和现实的苦寒荒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了词人内心的悲苦;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写梦,但却跌宕曲折,生出新意。泪流成冰,既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深,同时也进一步渲染了塞外的苦寒。全词语言平实质朴,意境苍凉悲壮,情景交融,末尾以景结情,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