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转型引领温州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
数字转型引领温州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
伴随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数字技术显现出对传统制造业的显著积极影响,如小米汽车的“智能工厂”,温州报喜鸟的“云翼互联”等案例都体现了数字技术对制造业所带来的颠覆性改变。
温州民营经济发达,尤其以传统制造业闻名。电气、鞋革、纺织服装、汽摩配、泵阀、光学仪器及眼镜等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温州模式”的基础。然而近年来,该模式的光环逐渐减弱,在数字化浪潮中,温州的一些中小制造企业没能跟上发展步伐,陷入“不想转型、不能转型、不会转型”的困境,发展严重受阻。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量,能够将信息与知识数字化,超越时空的边界将生产者、消费者与贸易者紧密联系起来,为经济增添新活力。目前,温州一些领先的制造企业已经迈入数字化轨道,但仍有不少企业尚处于“数字化补课”阶段,思考如何把全市的制造企业引导至“数字化+制造业”轨道,成为温州模式再创辉煌的必由之路。
文献综述
●数字技术
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可概括为三种思路。第一种,从数字技术本身探讨其内涵。其一,将数字技术视为一种技术属性,包括数据同质化、可重新编程性以及由此衍生的分层模块化特性。例如,Nambisan等从创新创业角度提出数字技术具有开放性、可供性、自生长性三个特征。其二,将数字技术视为一种代理机制。例如,Martínez-Caro等基于数字组织文化视角,提出数字技术创造的价值能提高组织绩效。第二种,从数字技术衍生出来的功能探讨其作用。例如,黄勃、张大为等分别讨论了数字技术创新给社会、市场、企业等造成的影响。第三种,从数字技术维度探讨其价值实现的过程。总的来说,实现数字技术的一系列潜在价值的过程就是实现数字技术可供性的过程。在数字技术可供性研究中,曾思敏探讨了数字技术可供性对智能制造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数字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
目前有关数字技术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从数字技术整体属性出发。霍春辉等人研究发现,将数字技术与知识资源捆绑,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攀升;张伟等认为数字技术能够正向影响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其中技术商业化能力和环境不确定性在影响路径中分别发挥了中介和调节的作用。二是从数字技术的特性,也就是可供性出发。程聪、汪志红等分别将数字技术可供性划分为积累可供性和变异可供性,前者探讨了数字技术可供性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后者则研究了数字技术可供性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武宪云等认同数字技术可供性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并将其进一步划分成意义建构可供性和架构更替可供性,探讨二者对企业组织惯性构建的影响机制。
●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皆证实了数字技术能够给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更为明显,这为本文探讨数字技术与温州制造业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虽然从多个维度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价值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有关数字技术助推传统制造业创新升级机制的研究相对匮乏。数字技术的应用给制造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推动企业绩效提升、创新成果频出,然而其具体的作用路径尚不明朗。“小商品、大市场”的产业逻辑曾让温州迅速崛起,也让以制造业为基的温州模式一度成为其他城市学习的榜样。当前,温州模式陷入困境,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迫在眉睫,却鲜有研究探讨温州制造业应该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蜕变和突破。基于此,本研究讨论数字技术助推温州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机制,这对温州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温州传统制造业发展现状
●温州传统制造业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以小企业、小家庭作坊,及其形成的产业集群为特色的制造业的发展使温州享誉全国,也奠定了制造业在温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75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619.8亿元,同比增长9.4%,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1.3%,毫无疑问,制造业是温州的立市之本。电气、鞋业、服装、汽车零部件、泵阀属于温州的五大特色优势制造产业,但随着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生产方式的变革,一些企业由于运营模式没有及时适配调整,以致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无法匹配市场需求,温州制造业的优势逐渐淡去。
●温州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情况
2023年,温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分别居全省第一;新增浙江省“未来工厂”1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2家,累计达824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328家,累计达2729家。奥康的“数智定制工厂”、卓诗尼的“卓尚智造实验室”、大东鞋业的“标杆性智能工厂”等成功案例都表明温州传统制造业在数字技术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正泰集团作为温州知名的电力企业深耕绿色能源与智能制造,持续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出“一云两网”战略,成为行业内数字化转型的领先者。
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部分传统制造企业乘风破浪,突破困境,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然而作为温州民营经济重要组成的家族企业,其部分企业仍迟迟跟不上数字化转型的潮流,逐渐掉队甚至被淘汰。一般而言,家族企业在管理模式等方面较为固化、封闭,数字化程度取决于家族成员的战略性眼光。很多家族企业因家族成员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影响,不愿也不敢引进数字化技术,使企业停留于传统生产模式阶段。此外,部分中小企业虽有意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升级转型,但因前期投入较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等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半路夭折。
温州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
●数字技术应用的动力不足
一方面,从企业规模来看,温州制造企业中,中小企业和家族企业占比较高,这些企业普遍组织结构较为僵化,管理模式简单粗放,竞争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同质化严重,维持稳定是这些企业的生存法则。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无法一蹴而就,数字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是层层推进的,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回报周期长,而一旦数字技术应用没能预期落地,企业不仅无法收回前期投资,甚至还可能面临被竞争对手抢占市场的风险。此外,部分企业通过行业内交流学习引进了数字技术,但由于没有考虑引进技术与企业自身业务的适配性,可能导致数字化转型升级效果不佳,进而降低对数字技术的应用热情,最后不了了之。综合来看,一些企业尚未真正体会到数字技术应用给其生产发展带来的“甜头”,转型动力明显不足。
●数字技术应用的能力不足
温州部分传统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前期研发能力弱且研发投入资金不足,要想应用数字技术只能照搬照抄成功经验,以致水土不服,效果甚微。按照肖静华等人的观点,温州有一批制造企业已经迈入了“数字化补课”阶段,逐渐将传统制造技术转向智能制造技术,管理能力也由粗放式转变为数字化,在管理与生产等升级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数字化补课”阶段进一步迈向“智能化创新”阶段,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则是一个挑战。因此,不管是对处于模仿跟随阶段的制造企业而言,还是对处于“数字化补课”阶段的制造企业而言,将数字技术真正融入自家企业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都是一个难题。
●数字技术应用的支撑力不足
制造企业要想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让数字技术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得到应用,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也要紧紧跟上。一方面,在温州的家族企业中,领导团队中多为家族成员,但部分成员并非管理专业出身,也没有卓越的经营才能,他们更专注于眼前的自身利益,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进而对数字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热情缺失,影响企业数字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温州的优势产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从业者为蓝领工人,相对于白领而言,工人的综合素质较低,对数字化的认知较薄弱,但实践操作能力较强。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企业从基层到高层都必须配备相应的数字人才,过去仅依靠工人去创造价值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综合而言,数字化人才紧缺导致制造企业在应用数字技术转型的过程中支撑力明显不足。
数字技术助推温州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完善平台建设,激活企业数字化动力
数字技术可供性的属性拓展了企业的生态边界,制造企业对市场的感知能力、组织协同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都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进行延伸。因此,温州需大力建设并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发挥多主体协同作用。目前,温州正大力推进“5+5+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组建工业互联网联盟,切实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有效应对相关企业对开展数字化转型有心无力的问题,带领这些企业迈过数字化门槛。此外,政府还可进一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如通过税收优惠、贷款利率优惠等政策鼓励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免去企业的后顾之忧;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成功标杆企业,组织企业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帮助中小企业找准转型的方向和抓手。
●加大科研投入,强化企业数字化能力
研发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是制造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的根源之一,突破此困境需要制造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企业需要培养不断自我革新的能力,努力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摆脱当前的路径依赖,积极革新生产经营模式,如可以尝试从引进ERP、OA等数字管理软件入手,以数字化提高生产管理效率,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政府应大力支持制造企业创新实践,加大科研投入支持力度,包括打造相关产业园,以整合当地优质资源、服务更多制造企业;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依托在温高校的科研平台提升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如可以利用温州大学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研究院这一平台,帮助更多中小制造企业走出数字技术基础薄弱的困境;借助相关政策帮助制造企业吸引更多资金,推动企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
●优化人才政策,建设数字化人才队伍
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相关保障制度,如落实应届毕业生补贴、租房补贴等,避免在温高校毕业生外流,提升人才留温的意愿和幸福度;重点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借助当地高校的科研平台,采取送企业人才进学校和从学校选拔人才进企业两种方式组建高质量的数字化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制造企业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本企业的数字化人才,完善人才梯队;搭建数字化培训平台,定期组织员工培训,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设置不同的培训计划,例如,对蓝领工人主要培训其对数字技术的具体应用,对管理者主要培养其将数字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技能,营造企业内部数字化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