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来佛祖头上的“包”是啥?不是发型,而是让神佛畏惧的东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来佛祖头上的“包”是啥?不是发型,而是让神佛畏惧的东西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04A0A3CX00

如果让大家画一尊佛像,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体型是肥瘦高矮?姿态是站或坐或躺?想必每个人的记忆差别,会直接反映在自选的佛像“代表”上。好奇之余,不禁大胆推测:只要画了佛像的头部,应该不会画一休平头吧?!

我们在视觉上似乎习惯了佛头顶的凸起,即便知道佛像塑造的并非凡人,也很少有人直接发问:佛祖头顶上的“包”到底是什么?

或许不少朋友曾与我一样,根据它表面的颜色和发纹默认为“盘发”或“发髻”。当另一种较为奇异的答案出现时,有多少人会立刻信服呢?

佛经的百科全书《大藏经》收录了一部《佛说造像量度经解》,仔细指导我们如何以手指为度量单位来塑造各种佛像,而关于头顶凸起的部分如下写道:

肉髻。佛头巅顶上有肉块。高起如髻。形似积粟覆瓯。高四指。

也就是说,佛像头顶有一块叫“肉髻”的东西,又称“乌瑟腻沙”(梵语:uṣṇīṣa),是佛头顶隆起的肉块。

据说天生为戴王冠而长,属于印度传说中伟人必备的“三十二相”之一,智慧越高,“肉髻”就越高,肉髻也就越多。

按照佛教的说法,佛即是修悟正道,觉行圆满者,所以在这一意义上,佛的形象必须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古印度人在塑造释迦牟尼佛形象时规定的形象特征。

三十二相又称“三十二大人相”,是指佛不同凡俗的三十二种奇异突出的特征。其中主要是:

头顶上有肉髻隆起,眼色如金精绀青,眉间放白毫光,面颊丰满如狮子,两肩宽阔圆满;身体呈金色,身上毛孔青色,全身有光,两手过膝,手指纤长;两足平满无凹处,足底有轮形纹路,称“千辐轮相”;手足指间有缦网相连,等等。

除了这三十二相之外,佛身还应具有“八十种好”。八十种好全称为“八十种随形好”,是随三十二相而具之好。其中主要有:头发螺旋,眉如新月,眼睛广长,鼻高不现孔,耳轮垂长,面部丰满而美好,唇如频婆果,毛右旋,手纹明直、长而不断,等等。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合称为佛身的“相好”,这是佛像特有的标志,也是古印度人赋予佛陀的美好的特征,反映了印度人当时的审美风范。

起初,我也觉得“肉髻”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字眼,有的学者为了反驳这种观点,依据古印度人的盘发习惯和印度佛的造像风格,认为肉髻不可能是肉块,主张把“三十二相”的“肉髻”正名为“发髻”较妥。

但是依照这位学者的逻辑,“三十二相”几乎全不合理,不仅仅是“肉髻”,“三十二相”在字面上所体现的物理性质,大部分挑战着现代人的常识。

比如《长阿含经·大本经》记载的佛“身黄金色”、“身长倍人”等相貌都很怪。

将怀疑“肉髻”的讨论简化为一个疑问句,大概就是:“头怎么可能长出这样的肉块?!”

假如你也这么问,或许是下意识地把佛像当作人像来看吧。

确实,历史上存在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但他并不能等同于佛教文献所提倡塑造的佛像,它们的象征意义,比释迦牟尼实际的相貌更重要,所以释迦的头颅究竟有多奇妙,显然不是令人困惑的重点。

印度大乘佛教自一世纪兴起之后,从早期不表现佛的“人像”,转向追求“神人同形”的造像艺术:即貌似真人的样貌,兼备凡人没有的特征,“肉髻”便是其中一种产物。

既然“肉髻”是一种区别佛与凡人的象征,那么不管肉块本身是不是合理,至少证明在佛教艺术里,为了突显佛超凡的智慧,它的塑造是可接受的。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