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游划分的地理特征与历史元素
黄河三游划分的地理特征与历史元素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穿越九省大地,最终在山东东营汇入大海。在这漫长的旅程中,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村和河南荥阳桃花峪分别与中游、下游交汇,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本文将带您走进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
黄河上中游分界: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村
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城开车半小时,即可到达偎依在黄河岸边的河口村。这个蒙古语名为“湖滩和硕”的村庄,因发源于阴山山脉大青山段的“大黑河”在此注入黄河而得名。黄河流经河口段水流平稳,地势平整,形成了肥沃的土默特平原。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河口作为重要的水运枢纽,连接着上游的宁夏、青海与下游的山西、陕西,是土默特平原上粮油水路运输的重要码头。历史上,河口曾是黄河航运的黄金水道,人口一度达到数万,仅船夫就有上千之多,是黄河沿岸最大的商业集镇之一。
河口村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还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这里有黄河、黑河以及山冈、湿地等自然风光,有黄河上中游分界处的水运码头和君子津古渡,还有隋炀帝龙舟渡河、康熙帝亲征噶尔丹留下的诗篇。蒙汉民族喜爱的高跷、秧歌、龙灯、旱船等民间活动也在此盛行。
河口上距黄河源头约3462公里,被确定为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处。这一划分主要依据地理形制及特征,同时考虑到河口古镇在历史上的辉煌。从地理上看,黄河在这里完成了从青藏高原狭窄水道到平原开阔的转变,形成了著名的“几”字形河段。河口村原党支部书记刘飞介绍,早期黄河岸边曾建有过分界标志,但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随着内蒙古河口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陆续修建了分界石碑、母亲河雕像等设施,自然与文化相互交融。
河口村保存完好的“蟠龙旗杆”是其历史文化的见证。这对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蟠龙旗杆,高11.7米,中部铸有3米长的大蟠龙,共铸有18条龙,对应民间“生铁旗杆十八条龙”的说法。旗杆下方的纪事铭文和各种铸刻图案,展现了精湛的工艺水平。
河口村物产丰富,以葡萄、红辣椒、黄河水豆腐等特产著称。每年正月十五,都会有河口非遗村千人品鉴黄河炖鱼的壮观景象。
站在河口黄河上中游分界纪念碑旁,缓缓南流的黄河水即将进入“石河”与“黄土高原”地段,成为晋陕两省界河。遥想1234公里之外的古荥阳桃花峪中下游分界处,不禁让人联想到楚汉争霸的历史故事。
黄河中下游分界:河南荥阳桃花峪
桃花峪位于郑州市荥阳广武镇的三皇山上,因“桃花如流瀑,阡陌飘红云”而得名。据《河阴县志》记载,这里“夹岸多桃林,春三月时,有人为之目眩”。传说晋朝高僧僧朗曾出游至此,被盛开的桃花吸引,遂修筑昭成寺,种植果树庄稼,当地人又叫这里“僧朗谷”。
关于黄河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描述了黄河在不同流域的水文形势。历史上,黄河三游的划分曾多次变更,直到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成黄河河源勘察队,才逐步根据地形地貌、水文水势进行细分。
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最初定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今孟津区),因金人占领黄河以北后,河清县改名孟津县,将县城迁至黄河北岸的孟津渡。但随着黄河河道变迁,孟津渡的位置开始偏离黄河主道。2013年,初中二年级人教版地理教材将中下游分界改为郑州荥阳桃花峪,这一改动体现了地理角度与历史元素相结合的新思路。
七月的中原大地热情似火,桃花峪村党支部书记王柏岭介绍,桃花峪地处崤山余脉向东延伸的支脉,呈北陡南缓的黄土台地和丘陵之上的一个狭小谷地。现在的桃花峪是一个旅游文化组合景点,将过去散落在邙山桃花峪周边的五个自然村落整体搬迁,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社区,商业繁荣,居住人口最多时达到十万之众,行政区属郑州荥阳市广武镇。
社区内有一座“棋之源象棋文化陈列馆”,因为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争霸对峙处——楚河汉界就在不远处。这场发生在汉元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的楚汉之战,历时四年之久,最终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楚河汉界实际上是指鸿沟,而非黄河。
登顶桃花峪,一座黄河中下游分界碑立于中间,界碑高21米,寓意21世纪,界碑南北一线,标志黄河中下游分界,以此而下至山东黄河入海口。景区还有郑武公陵唐昭成寺、黄河古渡口、伏羲墓等,拱守黄河分界,标示清晰。
地理与历史相融,从来都是一波三折,从河口村到桃花峪再到入海口,黄河的流淌轨迹千变万化。出桃花峪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的泛滥决口改道达到1500余次,河道明显改流20多次,洪水和泥沙波及地区南达长江流域,北及京津,入海口更是摇摆不定,跨度上千里。将某一时段某个节点定格在某一地理位置,成为永久的历史记录,实属不易,黄河三游分界亦如此。沧海桑田是大自然神奇造化,每个时代看到的都是地理的边边角角,历史的灵光碎片,本文只是尽力完成了一块相对整装的拼图而已。
本文原文来自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