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构建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教育部依托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正在加紧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平台,以科学反映全国学生心理状况水平。同时,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合作的服务网络,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依托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构建有效预防体系。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的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平台,将具备抽样摸底、情况反馈、问题复核、评估预测等功能,形成科学规范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体系。
4月2日,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教授接受央视采访。乔志宏表示,监测平台将包含科学评价工具,用于测评中国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诊断评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监测工作能够科学反映全国学生心理状况的水平,以及影响它的因素。
为健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正在研究试点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学生接受专业心理服务提供新的方案。希望能够在学校和医院之间建立一个专业的服务机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让学校里超出学校服务能力、但是医院里得到服务又有限的这些孩子,能够有一个专业的服务机构来帮他们。
说点“心理”话
——来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的倡议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话题受到很多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普遍关注,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学生心理健康根基在家庭,重点在学校,支撑在社会。为此,我们倡议:
第一,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让家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安全港湾。很多真实案例和大量科学研究都证实,温暖有爱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提升他们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尊心。家长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更能促进孩子积极上进和自我管理。倡导家长克服攀比心理、降低过高期望,管理焦虑心态、摒弃粗暴做法,给予充分尊重、减少过度控制。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理念,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耐心指出问题,用言传身教和正面引导的方式改变孩子的行为。倡导家长将培育健康人格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用充满爱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描绘一生发展的底色。
第二,创设有爱、有趣、有成就感的教育环境,让学校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成长乐园。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倡导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老师多挖掘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学生的进步,多表达对学生的信任,多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做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用有爱、有趣、有成就感的教育,培养孩子的理想信念、求知欲和希望感。学校要尊重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与评价方式,保障休息和睡眠时间。开足开好体育美育课程,增加劳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构建协同、合作的服务网络,让全社会都关心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积极构建教育、卫健、公安等多部门密切协作,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从发现、干预到治疗的多层次、全覆盖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社会各方面都树立关心关爱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在全社会倡导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拥有促进和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树立科学应对心理疾病的意识,减少病耻感,共同搭建好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护网。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党和政府的殷切期盼,是亿万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愿。让我们行动起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搭建家校医社协同合作的服务网络,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健康向上的环境中成长成才,拥有幸福的人生!
五育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效果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是学校对学生开展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其也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罗良教授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阐述了如何通过五育并举,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为什么要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什么是学生心理健康有一个全面科学准确的认识。心理健康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包含认知理性、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能很好适应外在环境变化等多个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本身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五育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其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是学校对学生开展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既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心理健康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上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不能脱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这些学校的主渠道。
从以上两个视角,我们可以看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五育并举是非常重要的。
“德智体美劳”五育分别是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否逐一展开谈谈?
首先是德育,德育在培养学生形成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理想信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多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德育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塑造其良好的品德行为准则,这些将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明确价值导向,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
其次是智育,智育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提升认知与学习能力,同时,智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学科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的重要任务,多项研究表明,学科学习带来的主客观学习压力以及学业倦怠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几个主要因素之一;另外一个方面,学科教学中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是体育,体育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掌握运动技能和形成良好运动习惯,除此之外,多项研究表明,体育具有良好的“健脑育心”的作用。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与心理健康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育良好的“健脑”功能自然对维护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同时,体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而运动对于减轻不良情绪与压力、提高幸福感、锻炼意志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竞技性运动项目可以提升学生理性面对暂时的失败、积极面对挑战的能力,并提高其心理韧性;团队运动可以锻炼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对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第四是美育,美育通过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和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提高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高层次心理需要,而高层次心理需要的满足,会显著提升人的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同时,通过美育,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艺术特长、形成艺术爱好,这些对丰富学生的生活、调整学生的情绪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这些积极影响会延续一生。
第五是劳育,劳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最终帮助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育能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在于其过程性的特点,现在很多孩子不知道一个东西是怎么来的,没有体会过做事的过程,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等待一个结果,如何面对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体验对于适应环境、面对生活的挑战非常重要;第二个方面在于其价值感,通过辛苦付出获取可视劳动结果的时候,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感,这种价值感对于提升自尊水平、增强自信心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地通过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未来应该采取哪些举措?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在通过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未来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索。
一是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专业能力。多项研究发现,有些老师存在只关注学科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缺乏了解,不会在课堂和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对此,学校应加强培养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专业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二是增强学校管理人员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顶层设计能力与统筹实施能力。学校或区域要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需要,对在五育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进行顶层设计,同时有效发挥每一种育人活动的作用,形成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是深化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当下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是单纯就学生心理健康某一方面或者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开展研究。针对五育实践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还非常缺乏,且研究提出的具体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大多基于经验,缺少科学的评估,导致其推广性和可重复性不佳,未来需要加强相关研究。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