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苏轼苏辙的兄弟情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苏轼苏辙的兄弟情谊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0424235_121939390

苏轼和苏辙,这对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兄弟,他们的故事和诗词流传千古。从性格迥异的少年到志同道合的文人,从政治上的同进退到生活中的互相关照,他们的兄弟情谊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起名缘由

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为了牢固记忆该八大家的大名,有人将他们的名字编成顺口溜“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

苏轼(1036-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辙(1039--1112年),苏轼之弟,字子由,号颍滨遗老。两人皆为唐宋八大家,连同他们的父亲苏洵,世人尊称“三苏”。

苏轼苏辙两人的性格生来就大不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少年游玩之际,但凡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苏轼未尝不急急撩起衣裳,领先而行,苏辙却要查看一番后,才不紧不慢地跟上。

苏轼如得到一幅书画佳作,马上欢呼雀跃,诚以为乐;而苏辙总是冷静地观看,不会马上表态。他经常在哥哥身后读书习字,未尝一日相舍。

知子莫若父,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的。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故取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

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故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有人说,“名字决定命运”,绞尽脑汁地想个好名字来谋取人生的大富大贵、时来运转。不知道“取名术”到底有无道理,但好名字并没有给苏轼的仕途带来好运!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做事并未“瞻前顾后”;

而苏辙谨慎一世,未尝一日“由着性子”去。虽然个性文风截然不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

早年轶事

苏轼特别疼爱弟弟苏辙,有了好吃食物,他总是留给弟弟,看着弟弟开心,苏东坡笑在脸上甜在心里。而苏辙在哥哥的疼爱中感到了手足之情的甜蜜,立志要报答哥哥的这份恩情,于是当苏轼在文坛上小著名气之时,苏辙主动承受起照管父亲的责任,膝下承欢尽孝,为苏轼免除后顾之忧。

北宋嘉佑二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从老家四川挺进中原开封,在那年科举中一鸣惊人,苏轼与苏辙成为同科进士,一起步入仕途,政治思想一致,在变法争斗中同荣辱共进退。

文坛大家欧阳修特别推崇苏轼,宰相韩琦更是非常赞赏苏洵的老道,力荐苏洵出山,苏洵推说多病。苏轼天资绝伦,文章出类拔萃,很快成为了一轮冉冉升起的文坛新星。

一天,苏轼带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立刻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稳妥,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答“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

嘉佑六年 ,苏轼任凤翔府判官,弟苏辙送至郑州。这是兄弟间第一次分手。苏轼登高瞭望苏辙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影象,顿生出悲悯和哀伤。苏轼在杭州三年任期届满时,请调至密州,由于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弟兄二人你来我往,相互体贴关心,谈诗论文,相交甚欢。

苏轼与苏辙从小一起长大,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们建立了吟诗作文的兴趣爱好,且品学兼优,不相伯仲。而政治立场趋同,使得他们怀有一致的远大抱负,相互激励要为之奋斗终身。

人世间有一种温暖而美好的情愫,只有经过了风吹雨打的考验,懂得同甘共苦患难的可贵,才能品尝到其中滋味,它便是水乳交融无可替代的亲情和友情!

诗词酬答

苏轼与苏辙兄弟之间的互敬互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的手足親情,成为两个诗人毕生诗词唱答的题材。哀伤时相抚慰,患难时相扶助,喝茶饮酒时不忘掛懷,梦寐之中不乏晤面,仅相互间往来酬答的诗词就有100多首。

苏轼写给弟弟的詩词,最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值熙宁九年中秋,苏轼欢饮达旦,大醉之际,猛然想到千里之外的弟弟苏辙,顿时生出无穷的悲欢离合之感,难以自已,文思泉湧,挥动如椽之笔,一挥而就寫出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中秋》。此作曾多年被选入大学和中学的语文教材。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高興非凡。於是,一起登楼赏月。苏辙即兴創作《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交給哥哥點評: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说:“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觀!”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手足情深

俗话说,风刮檐前瓦,雨打出头椽。苏轼因为文章写的好被奸人陷害入狱,即所謂烏臺詩案。平日里蘇軾的朋友眾多,一旦遭遇磨難,誰還敢出头为他说话。当时“变法派”对“守旧派”的政治陷害,“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尔,自然他成了首遭打击的“出头鸟”。

苏辙反其道而行之,他欲学汉代提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结果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非常難過。但他不仅未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苏轼无辜下狱,苏辙时不时地被拉出去严审,“变法派”绝不会對他們兄弟二人善罢甘休。

元丰二年十二月,“乌台诗案”终于结案,苏轼死罪赦免,但活罪难逃,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筠州监酒。苏轼出狱时,苏辙来接他,特别提醒哥哥要把这次“口舌之祸”引以为戒,苏辙還在小客栈里为哥哥接風壓驚送行。

其后,苏轼儿子苏迈、苏迨等生活艰难,虽然当时苏辙遭到贬官减薪,日子也甚节俭,但他毫不犹豫地倾力相助,两家大小近百余口聚居一处,终于度过难关。1112年,苏辙临终时,命子孙将其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此墓地逐有“二苏坟”之称。如此,兄弟二人庶成“夜雨对床听萧瑟”之约?

苏轼活着时,追逐崇拜他的“粉丝”数不胜数;他死之后,“苏迷”人数更加扩大,崇拜者赋予了苏轼许多虚虚实实的故事传说,甚至还有神话。如宋朝有流行歌谣说:“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眉山草木尽都枯萎失色,原因是草木之色全加诸于三苏身上了;还有如“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之类。

还据说,在三苏祠的古井旁,那棵苍劲的荔枝树就是苏轼亲手种植的。当年,他一边植树,一边祈愿说:但愿自己退休后,能回到这里,和弟弟一道在树下乘凉赏月、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饮酒欢歌。

苏辙说哥哥“扶我如长兄,诲我似吾师”,苏轼认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二者心心相印,手足情深。“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未来未了情”是他们兄弟二人共同的云霓之望……

结语:古今中外的历史,数不尽道不明的是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和手足相残的故事;如果人类的发展尽是这些“血淋淋的吃人史”,岂不是太多的令人悲哀绝望吗? 幸好,历史并不全是如此。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以及他和弟弟蘇轍的故事,可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了,热爱这首词和故事, 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在人间”的烟火味,以及对人情冷暖的美好祝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