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毒性|木耳浸超过这时间可致命 煮熟仍有毒 4类食物风险高
米酵菌酸毒性|木耳浸超过这时间可致命 煮熟仍有毒 4类食物风险高
**米酵菌酸/寶林茶室/炒粿條|**台湾近日爆发大型食物中毒事件,截至今日(28日)早上已有14人中毒,2人死亡。当地有医生指出,估计是因「米酵菌酸」这种毒素引发。什么是米酵菌酸?中毒后会出现什么症状?有营养师指出,有4类容易受米酵菌酸污染,例如大家常吃的木耳。木耳若浸超过1小时,极可能产生米酵菌酸,吃后可致器官衰竭,死亡率极高!
米酵菌酸毒性|吃炒粿條河粉后 14人中毒2人死亡
综合台媒报道,有多名顾客在3月19至22日期间,到台北市一间素食餐厅「宝林茶室」进食了炒粿条、滑蛋河粉等食物后,相继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今日(28日)早上最新消息指出,14名中毒人士当中,有2人分别出现急性肾衰竭及多重器官衰竭,抢救后宣告不治,另有5人仍在深切治疗部。
食物中毒症状及并发症
事发原因目前尚未查明,当地有医生接受《联合报》访问时推断,导致此次大规模中毒事件的可能是一种名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的毒素。其来源多为保存不当的发酵米及米类制品(如河粉),毒素会瘫痪线粒体。
什么是米酵菌酸?1毫克已可致命?
「米酵菌酸」此毒素在哪些食物当中最常见?对人体可造成什么影响?营养师程涵宇在其网站撰文,讲解什么是米酵菌酸,并列出米酵菌酸中毒的症状,以及容易受污染的食物。
程涵宇指出,米酵菌酸是由「B. cocovenenans」细菌产生的一种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死亡率高,少至1至1.5mg的剂量即可令人类丧命,接触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后的潜伏期为1至10小时。
米酵菌酸中毒症状
米酵菌酸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程涵宇指出,米酵菌酸主要影响肝脏、大脑和肾脏,也会产生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症状。中毒症状与其他线粒体毒素的临床表现相似,但严重程度和时间进程有所不同。中毒轻则头晕出汗,重则昏迷丧命。
米酵菌酸中毒症状
- 头晕、出汗过多、心悸
- 腹痛、呕吐、腹泻
- 血便、少尿、血尿
- 低血压、心律不正、体温过高
- 黄疸、四肢僵硬、嗜睡
- 諫妄(编按:急性精神昏乱)、休克、昏迷
- 重症患者会出现肝脏和肾脏等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4类食物易有米酵菌酸 木耳浸太久毒素高
米酵菌酸在什么食物当中最常见?程涵宇指出,有4类食物容易受米酵菌酸污染,包括浸泡太久的木耳:
易引发「米酵菌酸」中毒的食物
- 变质淀粉类产品(糯米、小米、高粱米、马铃薯粉等):肠粉、河粉、米线、湿米粉、湿冬粉、凉皮等
- 变质的新鲜银耳:浸太久的木耳及银耳
- 完全或不完全发酵的栗米:发酵栗米面
- 椰子制品
木耳超过这时间易中毒 6招防米酵菌酸中毒
根据本港食安中心资料,处理木耳等食用菇菌时,应特别留意浸泡不应超过1小时。选购及浸泡木耳建议如下:
食安中心教选购及食用木耳6大安全贴士
- 向可靠店铺购买食用菇菌,不要自行采食野生菇类
- 选购菇菌时,勿挑选沾有栽培物料或有变坏迹象的食物,例如带有色斑点、发出异味、带有黏液等
- 浸泡和烹调木耳等食用菇菌前,要先彻底清洗表面,再放在干净容器内用水浸泡,每次不应浸太多或太久;如果在室温下浸泡,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否则应放入雪柜进行浸泡
- 浸泡后如果发现菇菌有异样、产生黏液或者有异味就要弃掉
- 处理食物的范围、设备、工具和接触食物的表面必须经常保持清洁
- 浸泡后菇菌要尽快烹煮,菇菌类要彻底煮熟才可进食
米酵菌酸难察觉?高溫煮不走毒素?
如何察觉食物当中有米酵菌酸?高溫可将其清除吗?程涵宇表示,米酵菌酸是吃不出來,因其无臭亦无味,受污染的食品仍会呈现正常的外观、气味和味道。而且只要食物受污染,即使以120°C高溫加热1小时,仍然无法去除毒性。目前也沒有可解毒的特效药。
米酵菌酸中毒时有发生 自製發酵食物最危险
吃木耳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例如去年杭州一名57岁妇人曾因进食凉拌木耳,出现心肌受损、凝血功能异常,肝肾功能恶化等情况,不仅需要洗肾,更一度陷入休克状态险死。
此外,自製發酵食物的習慣也容易引起米酵菌酸中毒。程涵宇又列舉了中毒事件特徵及相關研究。米酵菌酸中毒有分爆發季節嗎?哪些地方比較常見?
- 中毒事件多發生在溫暖的月份,其中95%發生在5至10月,高峰期為7月。
- 亞洲和非洲都曾報告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主要與變質或發酵食品有關。
- 有研究發現,米酵菌酸爆發最常發生在家裡(79.0%)和餐廳(21.0%)。
- 在內地,食源性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通常涉及發酵穀物製品、變質銀耳和馬鈴薯製品。主要發生在農村、山區等生活水平較不佳、食物種類有限的地區,居民經常自製發酵食品。惟由於加工方法不當,發酵食品通常會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導致中毒。
- 2010年至2020年,內地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總共造成 146宗病例、139人住院、43人死亡,病死率為 29.5%。約73.3%的疫情發生在華南和西南地區。
- 在印尼,由少孢根黴菌發酵的椰漿製成的傳統食品,是中毒事件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