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齐发,西安“区区通地铁”进入倒计时
三线齐发,西安“区区通地铁”进入倒计时
2024年9月26日中午12时,伴随着5号线东段、6号线南段以及新建的10号线三线齐发,西安地铁网通车里程正直逼400公里,距离西安11个市辖区城市轨道全覆盖,或者说“区区通地铁”也由此进入了倒计时。
2011年9月16日,地铁2号线一期北段(西安北站至电视塔站)开通,古城西安自此迈入了“地铁时代”。
十三年后的又一个金秋,2024年9月26日中午12时,伴随着5号线东段、6号线南段以及新建的10号线三线齐发,西安地铁网通车里程正直逼400公里,距离西安11个市辖区城市轨道全覆盖,或者说“区区通地铁”也由此进入了倒计时。
地铁,已深度嵌入这座城市的日常运转之中,注定与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的未来密不可分。
“两段”,与两站不得不说的故事
西安地铁5号线和6号线,均采用分期建设模式,此次开通的5号线东段(月登阁和雁鸣湖两站,西安东站暂缓开通)、6号线南段(西电科大南校区·未来之瞳和西安南两站),可以说是在各自二期工程已经完工投用的情况下,再回过头来将一期工程中剩余的一小段“补齐”。
2013年底,包括4号线、5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等3个项目在内的西安地铁二期建设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很容易发现,这三条地铁线路的一头分别连接着一座大型火车站,4号线是西安北站,5号线是西安东站,6号线西安南站。伴随着西安铁路枢纽正式确定为“四主一辅”客运系统布局——西安北站、西安站、西安东站、西安南站为“主”,西安西站(原阿房宫站)为“辅”,2016年西安地铁二期建设规划方案也适时调整,除了新增9号线之外,5号线二期、6号线二期也被加入了进来。
这意味着西起创新港、东至西安东站的地铁5号线,东起纺织城站、西至西安南站的地铁6号线,都可以在地铁二期建设规划中启动并完成各自的全部建设目标,一并实现西安铁路枢纽中的“四主”与城市地铁系统衔接联网,通过地铁串起市内各大火车站,将全国铁路网与城市交通“无缝连接”。
2020年12月28日,5号线、6号线、9号线三线齐发,创下西安地铁开工建设以来最高纪录。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二期工程以高架为主,建设进度较快,但受到国铁西安东站建设影响,地铁5号线未能全线开通运营,月登阁、雁鸣湖、西安东三个站点“暂缓开通”;而全程地下站的地铁6号线只开通运营一期工程西北工业大学站至西安国际医学中心站,受国铁南站建设影响,西电科大南校区·未来之瞳站和西安南站两站“暂缓开通”。顺道一提的是,2022年12月6号线二期全线开通。
显然,西安东站、西安南站两个国铁大站延缓了地铁建设进度。
作为西北地区特大型铁路综合交通枢纽,西安东站连接西十、西康、西延三条高铁,是陕西米字形高铁网中南、北及东南三个方向的连接点,随着规划中的西安东站加快推进,2022年2月8日,地铁5号线西安东站交通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高铁东城核心区首个项目正式开工。
预计2025年年底西安东站建成,2026年上半年正式投入运营。届时,这座旅客年发送量预计可达3650万人次,伴随着巨大的人流,不仅给西北乃至全国地区输送更多的客流量,而且还将带动西安及周边沿线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而与西安东站接驳的地铁5号线,其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实现了城市地铁网与国家高铁网的无缝衔接。
依托西安北站打造了高铁新城,借西安东站建设又同步启动了高铁东城。说白了,就是让高铁站为这座城市再造一座“新城”。按照媒体报道,西安高铁东城片区,将通过产业升级、空间重塑、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和环境提升,打造西安东部核心区,推动西安中心城市能级提升。
为加快推进高铁东站片区规划建设工作,2024年9月19日,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召开高铁东站片区规划土地工作手续办理推进会,听取了高铁东站片区规划、核心区土地报批情况的汇报,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
如果说陕西米字型高铁网的推进,直接带动西安东站建设提上了日程,继而推动了地铁5号线东段剩余段建设的话,那么,地铁6号线南段更多则是受益于高新三期。
2021年6月,而立之年的西安高新区启动建设丝路科学城。按照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的丝路科学城,是高新三期建设的重头戏,由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和硬科技产业区三个片区组成,到2035年集聚人口超过100万,承载3万亿元经济规模,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在此背景下,配套的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剩余段(西安国际医学中心站至西安南站)同步“重启”。
2021年9月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发布的《西安高新区中央创新区城市客厅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批前公示)》可以看出,西安南站及周边开发区域统一命名为“长安中心”,一个站城一体的城市新区呼之欲出。
只是,高铁东城已破土动工,“长安中心”却因为西安南站还无法实施,反倒是作为地铁站点的“西安南站”一马当先,成为西安地铁网200多座车站中的独一份。
西安南站何时建设?2024年7月1日,省发改委回复网友相关咨询时透露,“目前,国家层面正在结合西安铁路枢纽发展实际,对枢纽总体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后续我们积极关注规划调整情况,适时争取项目早日启动建设”。
5号线和6号线,把曾经繁华的城东老工业区,与被委以重任的两大科技重镇紧密相连——沣西新城创新港是举全省之力打造的秦创原的总窗口核心承载区,高新三期现为国家级“双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某种意义上,地铁所至,人流、物流、资金流所至,地铁延伸到哪里,活力就拓展到哪里,特别是,城市地铁网与国家高铁网无缝对接,造就了这座城市又一个“流量之王”,助力城东加速告别老工业基地的标签,通过重塑再造完成自身华丽转身,继而带动整个城市“东拓”战略更进一步。
“区区通地铁”已进入倒计时
新开通的地铁10号线,看点和话题就更多了。
这是西安市开通的第二条、也是最长的一条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线路,线路全长34.42公里,共设车站17座,以未央湖站为界,分地下与地上部分。其中地下车站7座、高架车站10座,所以,这又是3号线、5号线、14号之后又一条“上天入地”的地铁线路,更是西安已建成地铁线路中高架站占比最高的一条。
当然,这条线路最引人瞩目的是,一路向北跨越灞河、泾河、渭河,让高陵区一步迈入了地铁时代,成为西安北跨发展的标志性大型交通基础设施。
区位、产业、空间和生态优势明显的高陵,2014年12月获批撤县设区(2015年8月正式挂牌),但由于天然河道的阻隔,与主城区交通联系多有不便,近在咫尺,相望却难相见,使得这块“关中白菜心”成了“交通线网的‘灯下黑’”。2014年GDP298.3亿元,2023年426.96亿元,高陵区的发展远未能达到外界的期待,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高陵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第一步无疑是交通升级。
从这个角度看,北跨渭河的地铁10号线,这条连接西安主城区与渭河北岸的轨道交通快线,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北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融合和产业升级,其价值不言而喻。关于这一点,从地铁10号线动工的那一天开始,外界其实就已心知肚明,满怀期待。
毫无疑问,和西安东站、西安南站所在片区一样,进入地铁时代的高陵也将成为这座城市开发拓展的新方向、新热土、区域新兴增长极。
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晓勇说,5号线连通西安东站,6号线连通西安南站,地铁就能与高铁网密切相连,实现城市内网与城际高铁网的无缝衔接,助力西安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北跨”发展目标提出要推动中心城区与渭北区域建立更加紧密的高效率通勤体系。而地铁10号线一期作为西安推进“北跨”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线路先后串联西安市未央区、浐灞国际港和高陵区,都是未来城市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依靠地铁的串联与推动,必将获得更快的发展。
颇为有趣的是,在获批撤县设区10周年,高陵迎来了首条地铁,而这恰好又是西安第10条开通的地铁线路,算上纳入西安地铁网的市域铁路西户线,西安城市轨道交通覆盖区域也至此扩大到10个市辖区。
某种意义上,西安11个市辖区城市轨道交通全覆盖,或者说“区区通地铁”已进入倒计时。据公开消息显示,地铁17号线计划年内开工建设,按此说来,远离主城区的阎良区加入西安地铁网也指日可待。
每一座城市都有地铁梦,“区区通地铁”更是不少大都市的梦想。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是城市的血管,维系着城市的快节奏,是一座城市最有人气的地方之一。某种意义上,“区区通地铁”更是一座城市能级提升的直观体现,事关城市形象和区域竞争力。
2022年,西安进入都市圈时代。打造1小时交通圈,被视为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完善的交通网络。从这个意义上,地铁10号线和地铁17号线,无疑是带动和辐射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组团、富平阎良组团两大外围功能组团、提升都市圈整体能级的重要纽带。
从“地铁”到“地铁网”,一路走来,其实也见证了从“西安”到“西安都市圈”的升级——不仅拉近了城市各方位间的距离,也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更值得一提的是,城市轨道交通之于西咸一体化、西渭融合发展乃至打造西安都市圈,功不可没、不可替代。
地铁时代的城市“竞速发展”
回头看,2011年9月16日,西安地铁2号线一期北段(西安北站至电视塔站)开通试运营,西安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全国第十个开通地铁的城市。2013年9月15日地铁1号线通车,与2号线构成西安轨道交通线网的主骨架,2014年6月16日地铁2号线南段通车,2016年11月8日地铁3号线通车运营,2018年12月26日地铁4号线通车运营,至此,西安地铁线网运营里程突破第一个“100公里”。
2019年9月26日地铁1号线二期通车运营,西安地铁进入西咸新区。2020年底,伴随着地铁5号线、6号线一期和9号线开通,西安地铁通车里程跨入“200公里阵营”,步入了网络化运营阶段。
2021年开通14号线,并与原来的机场城际线贯通运营,2022年底又是地铁6号线二期,2023年相继开通首条全自动运行线路16号线、地铁2号线二期,特别是1号线三期延伸到了咸阳主城区,西安地铁运营里程达到了311公里。
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3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速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5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06条,运营里程10165.7公里。其中运营里程超过400公里的城市有9座。
地铁时代的来临,标志着城市竞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地铁以其高效、准时的特性,极大地缩短了城市内部的通勤时间,使得人们能够跨越距离的限制,快速穿梭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地铁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城市的运行效率,还促进了区域的均衡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繁荣。面对未来,城市应继续优化地铁网络布局,提升服务质量,让地铁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有分析指出,地铁时代的城市竞速,还体现在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塑上。通过地铁的延伸和扩展,城市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品质。促进城市内部各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从只有1条线到现在拥有10条线,走过了13年,跨入“100公里阵营”用了8年,先后跨越“200公里”和“300公里”仅用了两到三年,西安地铁建设速度越来越快。按照目前节奏,西安地铁年底可跨入400公里阵营,这一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性时刻,将交给被誉为“换乘之王”的8号环线来实现。
也就是说,年底就可以构筑起外通内畅、转换高效、区间融合的城市交通网“新格局”。这无疑是西安交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一个兼具“棋盘+环+放射”状的高效的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即将形成。无疑,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中心城区便捷的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在加快城市中心与外围区域之间的联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西安地铁建设进入了从主城区向远郊乃至跨市延伸的新阶段。从地铁四期规划二次环评看,3号线二期(北段、南段)、7号线一期、11号线一期、12号线一期、21号线一期进入计划申报名单。在功能定位上,除了东西走向的11号线主要服务于西咸一体化外,其余“两段三线”均为南北走向,可以说,加强城市南北间的双向奔赴,着力改变城市发展“南重北轻”格局,这是地铁建设规划和建设时序中透露出的明确信息。
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晓勇王晓勇表示,轨道交通具有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绿色环保等优点,完善通畅的轨道交通对于一个大城市十分关键,也是大西安都市圈建设超级城市的需要。对于城市发展而言,由地铁规划的方向引导城区人口的迁徙,为城市带来活力,大幅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由地铁前进方向带来市区概念的延展;用地铁的速度促进城市加快发展,改变城市未来发展格局。随着地铁线路的延伸和完善,将带动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的运作效率和市民生活品质。
“作为一名市民,在为西安地铁建设成就骄傲的同时,还想建议地铁在建设中,更多的凸显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将地铁窗口变身文旅窗口,让现代化地铁与古城的气质高度契合,相映成辉。”王晓勇表示。
城市因地铁而发展,生活因地铁而改变。运营十多年来,地铁的公共交通分担率已超过50%。2023年西安地铁日均客运量约354.6万人次,客流强度居全国前五。2024年4月30日,西安地铁客流量491.7万人次,创下西安单日地铁客流量历史新高。
百理君注意到,自从2018年国家收紧了地铁审批规则,中等城市几乎都被挡在了地铁门外,而那些实力和条件允许的大城市也因为“原则上本轮建设规划实施最后一年或规划项目总投资完成70%以上的,方可开展新一轮建设规划报批工作”这一硬杠杠,使得地铁建设难以延续以往的快节奏。目前,包括西安在内的多个城市开始了新一轮地铁建设申报,但获批者寥寥。
9月6日,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在回应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网友相关咨询时透露,“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对接发展改革部门,力争四期建设规划早日获批”。
2024年是西安地铁“开通大年”,按照五年左右的建设周期,待地铁15号线明年开通后,西安地铁新线路开通就进入一个较长的“静默期”。但应该可以肯定的是,打造“轨道上的西安都市圈”将有序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