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具---交椅
中国传统家具---交椅
交椅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起源与发展
交椅起源于古代的马扎,而马扎又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 “胡床”,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原。汉灵帝时,“胡床” 已在宫廷中使用,其样子犹如矮凳,可折叠,类似现代的马扎。
隋朝时,因忌讳说 “胡” 字,且这种椅子的特点是木头的双脚交叉,张开后才能平稳,所以改名为 “交床”。
到了南宋,人们便将交床改称为交椅。在唐代,交椅逐渐发展起来,而大量出现在宋代,此时的交椅主要作为户外或厅堂中的临时陈设。
明清时代的交椅,上承宋式,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类型,即直背交椅和圆背交椅,多设在中堂显著位置,有凌驾四座之势,成为彰显身份地位的象征。
交椅的类型
直背交椅
直背交椅的靠背为笔直形态,给人一种简洁、硬朗的视觉感受。其椅背通常为一整块木板或由多块木板拼接而成,没有太大弧度,造型方正。
北宋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在这幅长卷风俗画中,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其中可以看到直背交椅的形象,如在一些店铺、住家等场景中都有出现,可见当时直背交椅在民间已较为常见。
直背交椅的设计风格较为古朴、端庄,注重实用性和简洁性,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具中简约之美的设计理念。在装饰上相对简洁,一般在靠背板上进行简单的雕刻或绘制图案,以增添艺术氛围。多应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如客厅、书房等,适合文人雅士在读书、作画、会友时使用,展现出主人的高雅气质和文化素养。
圆背交椅
圆背交椅的椅圈呈弧形,从搭脑处向后弯曲,再向前兜转至扶手,形成一个流畅的半圆形或椭圆形。这种弧形的设计能够更好地贴合人体背部曲线,提供更为舒适的支撑,是交椅在人体工程学方面的一大创新。
由故宫博物院藏的《蕉荫击球图》,描绘了两小儿在蕉荫下击球戏耍,其后一妇人倚靠长桌,身后便是一把圆后背交椅,展现了圆背交椅在当时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
宋《春游晚归图》中的交椅
宋人绘制的《春游晚归图》,画中仆从所背的交椅即为圆背交椅中的太师样交椅,其有荷叶托首等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圆背交椅在当时的使用和其作为身份象征的意义。
圆背交椅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自然,富有韵律感和动感,展现出一种优雅、华贵的气质。其在制作工艺上更为复杂,对木材的选材和加工要求较高,常采用珍贵木材制作,并搭配精美的雕刻、镶嵌等装饰工艺,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工艺水平。
圆背交椅通常被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多放置于中堂等重要场所,供主人或贵宾使用。在一些重要的社交活动、礼仪场合或宫廷宴会中,圆背交椅更是彰显尊贵身份的重要坐具。
制作工艺
制作交椅的木材需经过严格挑选,确保材质优良、无裂纹和虫蛀。交椅的各个部件之间采用榫卯结构连接,无需钉子或胶水,保证了家具的稳固性和耐用性。高档的交椅常有精美的雕刻装饰,常见的图案有龙凤、云纹、花卉等,寓意吉祥和美好。制作完成后,交椅需要经过细致的打磨和抛光,使其表面光滑细腻,手感舒适。
文化内涵
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高贵象征。例如,在《水浒传》中,众好汉论资排辈坐第几把交椅,“坐第一把交椅” 就成了首领的代名词,充分体现了交椅所代表的权力和地位。
文人雅士的喜爱
交椅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坐具,还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他们追求闲适惬意生活的一种象征。
从唐代诗人李白的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到宋代诗人秦观的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再到苏轼的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等诗词中,都可以看出交椅在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代表着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闲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