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2.4亿 , 年轻人为什么不婚不育了 ? 温铁军怒批 : 这根本不怪年轻人
单身2.4亿 , 年轻人为什么不婚不育了 ? 温铁军怒批 : 这根本不怪年轻人
“不婚不育”早已不是个别年轻人的选择,而是一场席卷中国社会的浪潮。民政部数据显示,中国单身人口已突破2.4亿,独居成年人口超过1亿;结婚率连续8年下降,生育率跌破1.1,甚至低于日本。面对这一现象,经济学家温铁军直言:“年轻人不婚不育,本质是社会结构失衡的产物,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选择!”
当高房价、996、天价彩礼成为压在年轻人身上的“新三座大山”,当资本逻辑渗透婚恋市场,当“躺平”成为一种无声抵抗,这场代际冲突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困境。
生存成本与婚育压力:被资本化的婚姻,正在杀死爱情。
“结婚?先算算账吧!”27岁的程序员李浩掰着手指头苦笑:“北京一套房首付150万,彩礼30万,婚礼20万,孩子出生后每月奶粉钱5000,幼儿园学费比大学还贵……我月薪2万,不吃不喝也要攒20年。”他的经历并非个例。数据显示,中国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的平均成本高达48.5万元,一线城市超过100万;全国房价收入比超过9.3,深圳、上海等城市超过30——这意味着普通家庭需要不吃不喝30年才能买一套房。
温铁军曾犀利指出:“资本逻辑正在将婚姻异化为一场‘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房子、车子、彩礼成了入股门槛,生育变成‘长期负债’,年轻人被迫用Excel表格计算感情,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社会分配机制扭曲的必然结果。”当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民生领域被过度市场化,年轻人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消耗在生存竞争中。上海相亲角里,户口、房产、年薪成了明码标价的“爱情筹码”;农村天价彩礼背后,是女方家庭对养老保障缺失的恐慌。婚姻,早已从“情感共同体”退化为“风险对冲工具”。
“我年薪50万,为什么要辞职带娃?”32岁的金融从业者林娜拒绝相亲对象时,对方抛出一句“女人终究要以家庭为重”彻底激怒了她。这背后是一场静默的性别革命:2023年高校女生占比52.4%,女性劳动参与率超过63%,但《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61%的女性在面试中被问及婚育计划,34%的已婚女性因生育遭遇职业歧视。当女性在职场中创造价值,却要在家庭中承担“无偿劳动”,这种割裂让越来越多人选择逃离婚姻。
社交媒体上,“恐婚恐育”话题阅读量超50亿次。豆瓣小组“不婚不育互助会”聚集了30万成员,她们分享着职场歧视、丧偶式育儿、婆媳矛盾的亲身经历。一位用户写道:“结婚前我是Linda,结婚后我是张太太、孩子妈,唯独不是我自己。”温铁军分析:“工业化进程释放了女性生产力,但父权制结构并未瓦解。当社会要求女性‘又赚钱又顾家’,而男性依然默认‘甩手掌柜’,婚姻就成了女性的‘二次投胎’风险。”
“我妈说我自私,可他们结婚时单位分房,现在让我掏空六个钱包买房,到底谁更自私?”95后青年王磊的质问,折射出两代人婚姻观的剧烈碰撞。老一辈的婚姻往往是“合作社模式”——共同抵御物质匮乏,维系家族血脉;而新一代年轻人成长于物质丰裕、互联网兴起的时代,更追求精神契合与个人价值实现。《Z世代婚恋观报告》显示,68%的年轻人认为“婚姻不是人生必选项”,54%的人要求伴侣支持自己的事业理想。
这种代际冲突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尤为突出。在河南某县城,26岁的教师陈婷因拒绝相亲,被父亲怒吼“不结婚就是丢全家脸”;而在北京,她的同龄人正忙着剧本杀、骑行、做自媒体,在社群中寻找“灵魂伴侣”。当城市化将原子化个体抛入陌生人社会,当消费主义鼓吹“爱自己”,当老龄化加剧让年轻人背负“上有四老下有二孩”的恐惧,传统婚姻制度的社会功能正在瓦解。温铁军叹息:“不是年轻人叛逆,而是整个社会的组织方式变了。”
不婚不育的浪潮背后,是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年轻人正在失去对未来的希望。调查显示,00后中仅12%的人认为“努力就能成功”,而“躺平”“摆烂”成为年度热词。这不仅仅是个人心态问题——北京大学某课题组发现,1990年后出生的人群,其收入增速明显低于房价、教育、医疗成本的上涨速度。当“掏空六个钱包”才能勉强上车,当“35岁失业危机”高悬头顶,当“鸡娃”成为中产家庭标配,年轻人不得不通过压缩婚育成本来维持基本尊严。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社会资源分配的代际失衡。温铁军多次提到:“土地财政推高房价,实质是让年轻人透支未来30年收入补贴城市基建;平台经济将劳动者异化为‘人力电池’,导致工作挤压生活;教育产业化制造内卷,让育儿从幸福变成焦虑。”当资本在房地产、教育、医疗领域获得超额利润,当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1990年的53%降至2023年的42%,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本质上是对系统性剥削的消极抵抗。
指责年轻人“自私”“享乐”无济于事。芬兰的经验表明,当政府提供免费托育、延长带薪育儿假、建设保障性住房时,生育率可提升0.3-0.5;上海某企业试点“育儿减负计划”,允许父母错峰上下班,员工生育意愿提高40%。这些案例证明,婚育率回升的关键在于降低制度性成本:
• 经济减负:推行房产税遏制投机,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 制度保障:延长男性陪产假至90天,强制企业落实育儿补贴,打击职场性别歧视;
• 文化重构:通过媒体传播多元婚育观,支持互助养老社区,让“不婚不育”不再被污名化。
温铁军强调:“必须扭转将人视为‘劳动力工具’的发展逻辑,重新把婚育看作基本人权而非经济指标。”年轻人的不婚不育,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倒逼社会改革的契机。当有一天,婚姻不必与房贷绑定,生育不必以牺牲职业生涯为代价,爱情才能回归纯粹,生命才会主动选择繁衍。
单身2.4亿,不是年轻人的“原罪”,而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资本狂潮下的生存困境,传统性别角色的结构性暴力,以及发展主义对人性需求的漠视。温铁军的怒批,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与其指责年轻人,不如追问我们建造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或许,只有当房子不再是婚姻的入场券,当职场容得下母婴室,当“父亲育儿”不再是新闻,人们才会重新相信——婚姻不是围城,而是港湾;生育不是负担,而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