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坐不住易分心,有没有可能是多动症?
孩子坐不住易分心,有没有可能是多动症?
近年来,"学习困难门诊"的火爆和一些网红大V公开谈论自己孩子的ADHD经历,让"注意力缺陷"这一话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那么,孩子坐不住、易分心是否就是多动症?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ADHD的症状、诊断方法及干预建议。
ADHD 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ADHD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但有7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5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
ADHD患者还可能伴有学习障碍、情绪问题、心理问题及睡眠障碍等,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对其家庭、学校及社交环境带来挑战。目前儿童精神科学者们普遍认为ADHD是一种影响终生的慢性疾病。
ADHD的常见表现
注意力方面
- 难以专注于一件玩具或活动。
-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但如果患有 ADHD,可能会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在一件玩具上。比如玩积木时,可能刚搭一两块就跑去玩别的玩具,或者频繁地在不同玩具之间切换,无法持续进行一项活动。
- 看绘本时,可能没翻几页就失去兴趣,不能专注地听大人讲故事,容易被周围的声音或其他事物吸引。
对周围环境反应不敏感
- 正常情况下,1 - 3 岁的孩子会对周围的新鲜事物表现出好奇和关注。但患有 ADHD 的孩子可能对周围的环境反应迟钝,比如大人叫名字时经常没有反应,或者对一些明显的声音、动作等刺激缺乏关注。
活动水平方面
过度活跃
比同龄人更加好动,似乎永远停不下来。整天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即使在不适合活动的场合也难以安静下来,比如在餐厅吃饭时也会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或者试图离开座位。
手脚不停摆动,即使坐着也会不停地晃动身体、踢腿等。
睡眠问题
可能入睡困难,在床上翻来覆去很长时间都无法入睡。或者睡眠过程中容易惊醒,睡眠质量差。这可能是因为过度活跃的状态在睡眠时也难以完全放松。
行为冲动方面
行为不经思考
常常在没有考虑后果的情况下做出行动。比如看到喜欢的东西就直接伸手去拿,不管是否危险;或者在玩耍时突然冲向某个地方,不考虑周围是否有障碍物。
容易破坏物品,比如用力拉扯玩具、乱扔东西等,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控制。
难以等待
在需要等待的情况下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比如排队玩滑梯时,不能耐心等待自己的 turn,可能会推挤前面的孩子或者哭闹着要求马上就玩。
想要的东西必须马上得到,否则就会情绪失控,大哭大闹。
如何判断是否是ADHD?
诊断儿童是否患有 ADHD 需要综合多方面的评估,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三分钟热度”而怀疑就是注意力缺陷。
儿童本身就是容易“分心”,10岁以内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约是年龄的2倍左右。
- 2-3岁的宝宝,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般在 5 - 8 分钟左右。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比如在玩玩具时,可能会因为听到其他声音或者看到别的东西而马上转移注意力。
- 3 - 4 岁,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在 8 - 10 分钟。此时孩子能够参与一些较为简单的游戏或活动,如画画、搭积木等,并且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这些活动。但他们仍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比如旁边有人说话或者有其他动静时,可能会分心。
- 4-5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进一步延长,大概在 10 - 12 分钟。他们可以在老师或家长的引导下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活动,如听故事后回答问题、做手工等。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外界的干扰。
- 5 - 6 岁,注意力集中时间通常在 12 - 15 分钟。孩子可以参与一些小组活动,如在幼儿园的小组游戏中,能够较好地遵守规则,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比如看喜欢的动画片或者玩喜欢的游戏。
所以,如果你担心孩子玩积木,玩玩具总是三分钟热度,并不能简单的判断一定是注意力缺陷。没有单一的测试可以诊断ADHD,许多其他问题,如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某些类型的学习障碍,都可能有类似的症状。ADHD的诊断是个多步骤的过程,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而不是对号入座。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公众对精神疾病仍有较强的病耻感,很多家长只有当孩子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学业,才会引起重视。
宝宝常见的多动及注意力分散可在学龄前进行早期干预训练,效果会非常明显且快速,孩子一旦进入学龄阶段,改善效果就比较慢,并会影响孩子的学业进度,所以抓住孩子 0~6 岁阶段的专注力培养及训练为孩子一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美国精神科学会提出,对于 ADHD 应尽早进行干预,在儿童发育期持续坚持治疗,时间越长越好。这样做不仅能够从多方面降低共患病风险,而且还能起到促进大脑发育的作用。
所以,对于ADHD,能及早发现固然是好,但是不要因为网上的症状而自我内耗,引起不必要的玻璃心。如果有怀疑,还是交给医生来判断。
参考资料:
- Uptodate:儿童和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特征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 《中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 中华儿科杂志, 2015.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和治疗的儿科专家共识. 《中华儿科杂志》, 2020.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