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的饮食与方言中,探寻台州风味里的秘密
在多元的饮食与方言中,探寻台州风味里的秘密
1月31日18时,由腾讯视频出品、陈晓卿团队倾力打造浙江省开年首部风物纪录片《味起台州》第3集正式上线。台州是江浙地区的制造之都,它传承着悠久的吴越文化,也是中国近十年来美食传播力度最强的城市。让我们穿越山海,在台州多元的饮食与方言中,探寻风味里的秘密。
台州中部,四面环山,田野里生长着一种植物——辣蓼。作为一种古老的香辛料,在今天的台州食物里,它承担着另一种角色。这种植物富含酵母菌等微生物需要的生长素,还能增加发酵的透气性,让馒头暄软香甜。这就是台州的糕水馒头。在临海所有重要节日里,糕水馒头都是餐桌上最高的礼仪。
馒头这样的面食原本属于北方。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台州在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不断收留南迁而来的北方人。他们带来中原生活习惯和礼教,小麦这种北方谷物也被温黄平原接纳,并且入乡随俗,催生出百般风味。
多样的面食,十里不同音的方言秘密,就藏在迁徙族群的基因里。人和土地相互适应,也生长出新的筋骨。比如台州米面。
当地人把压制成型的米粉二次复蒸,利用热气使淀粉颗粒反复糊化,排列愈发紧密,口感也更筋道。
纤细素净的米面,质地坚韧,久煮不烂,性格却十分随和,不论搭配任何食材,不同的烹饪,它都合得来。
语言和食物一样,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台州的三大方言体系中,福建方言独占一统。
玉环有超过7万居民说闽南话,300年前他们的祖先跨海而来,靠着一种食物开枝散叶。
11月,玉环迎来了番薯的收获。就是这一批福建的移民,把番薯带到了玉环,形成了玉环吃番薯的习俗。番薯可以提取出丰富的淀粉,当地叫山粉。
粘度较高的山粉,在台州主要做成Q弹的甜品,遇热后表皮会变得晶莹剔透,人们将它嵌入海鲜,增添爽滑的有趣口感。
番薯加工成粉丝,台州叫豆面,焖入海味珍品,饱吸浓鲜的粉丝,即刻丰腴起来。番薯与海鲜的结合,承载了台州移民智慧与情感的寄托。
千百年,南来北往的人,落脚在这块独立世外的土地,不断融入的同时,也把旧有的生活印记播撒在这山海之间,孕育出纷繁的美味,也一时难辨故土和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