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结束,国军损伤150余万人,其统帅结局:一逃二俘三投降
三大战役结束,国军损伤150余万人,其统帅结局:一逃二俘三投降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了142天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三场战役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三大战役的胜利让解放战争提前几年结束。那么,作为这三场战役的国军最高军事统帅,在战役失败后,他们各自的结局如何?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地点是在东北三省,解放军最高指挥官是林帅,国民是卫立煌。
此次战役东北野战军投入约70万人,国军投入约55万人。在这场战役中,东北野战军是上下一心,然而国军内部,则是将帅不和。
作为这场战役的最高军事统帅卫立煌,并非能够随心所欲地指挥这场战役。背后还有蒋介石的管辖,两人的战略,战术想法都有不同。因此造成将帅失和,两人之间的矛盾加剧。
1948年10月15日,锦州解放,卫立煌见大势已去,于10月20日逃离沈阳,经通化、临江逃往朝鲜,后被朝鲜政府扣留,1955年被引渡回中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60年被特赦,1967年病逝于北京。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战役。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地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解放军最高指挥官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国民党军最高指挥官是刘峙。
此次战役解放军投入约60万人,国军投入约80万人。在这场战役中,解放军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作为这场战役的最高军事统帅刘峙,并非能够随心所欲地指挥这场战役。背后还有蒋介石的管辖,两人的战略,战术想法都有不同。因此造成将帅失和,两人之间的矛盾加剧。
1948年12月15日,徐州解放,刘峙见大势已去,于12月16日逃离徐州,经南京逃往台湾,后被蒋介石软禁,1965年病逝于台湾。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第三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从1948年11月29日发起,地点是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解放军最高指挥官是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国民党军最高指挥官是傅作义。
此次战役解放军投入约100万人,国军投入约60万人。在这场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略,成功地分割了国民党军的力量。
作为这场战役的最高军事统帅傅作义,并非能够随心所欲地指挥这场战役。背后还有蒋介石的管辖,两人的战略,战术想法都有不同。因此造成将帅失和,两人之间的矛盾加剧。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见大势已去,于1月31日率部接受和平改编,后被任命为水利部部长,1974年病逝于北京。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三大战役的胜利,不仅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也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