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语云“女大不中留”,为人父母应该懂:尊重与放手,是高级的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语云“女大不中留”,为人父母应该懂:尊重与放手,是高级的爱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05/08/6850818_1133186270.shtml

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对于有子女的家庭来说,“如何与子女相处”也是一门需要用心研究的学问。那么对于家有女儿的家庭来说,在相处之道上要注意什么呢?我们的老祖宗指出“女大不中留”,这是在告诫各位父母,不要强留女儿在身边,要懂得尊重对方意愿。

为何会出现“女大不中留”的现象呢?这句俗语的下半句道出了原因,即“留来留去留成仇”。也就是说,如果女儿大了,强留在身边,可能会反目成仇。

我们细品古人说的“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这句俗语,这里依旧是透过俗语表象挖掘内在智慧。在颜小二看来,古人在向我们传达两个信息:第一,对于子女,要懂得放手,尊重他们个体的自由,才是更高级的爱;第二,女儿养大成家以后,不要过度掺和她的生活,这样容易产生误会、出现冲突。

下面,颜小二将从古代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三从四德”入手,剖析过去“女大不中留”的现实原因,再结合当代生活,探索这句俗语带给我们的穿越时空的启发。

结合古代社会“三从四德”要求,剖析“女大不中留”合理性

在我国古代社会,女子谋生的优势,大多数时候比不上男子,大部分家庭基本是“女主内,男主外”的情况,也相应出现了一些女子需遵守的“礼”。这里,我们就从较为常见的古代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即“三从四德”,说说“女大不中留”在古代社会的合理性。

关于“三从四德”,内容如下:

三从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为“德、容、言、工”。

“三从四德”的内容,对女子出嫁前后的生活方向、做人准则,有了比较明确的要求。其中“三从”,要求女子在出嫁前,要懂得听从父亲的教诲,从中汲取智慧;出嫁后,要有“礼从夫君”的德行,做好贤内助;如果丈夫去世了,也要担起照顾孩子的重担。而“四德”便是要求女子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要注意容貌端庄、言语得当,懂得治家之道。

这么一看,古代社会对女子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几乎对女子出嫁前和出嫁后、女子丈夫生前死后,女子应该怎么做,都有大方向上的规定。

正是因为这种“规定”太过约定俗成且一气呵成,同时,大多数女子都依此度过一生,试想一下,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之下,如果某位女子到了出嫁的年纪,因为父母舍不得等原因应嫁未嫁,是不是容易莫名被贴上与“瑕疵”同意标签。这无疑容易对女子“四德”之首—-即“品德修养”的名声产生负面影响,日子久了,女子的委屈自然化作怨恨,继而导致女子与父母不合了。各位可以设身处地思考一下。

当然,“女大不中留”的原因有很多,这里只是其中一点,篇幅原因,我们点到即止。

俗语“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给当代人的启发

古代社会对女子的束缚相比现代来说,还是比较大的,但我们的老祖宗还是提出了“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俗语。这之中,在颜小二看来,可能暗含了老祖宗对“女子个体自由”这一观点的认可,某种程度上说,这其实也是对“女子”尊重的隐晦表现形式。

“女大不中留”的情况一般有二:一是女儿嫁人;二是女儿因事业远行。虽然第二点在古代社会出现得比较少,但是当代社会还是挺常见的。

这就是说,女儿到了嫁人的年纪,抑或者是遇到了心上人,那么在合适的时候,即便心中有万般不舍,也要懂得“放手”,让女儿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同时,女儿拥有自己的家庭以后,家长要注意保有“边界感”,毕竟“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女儿家庭的悲欢离合,作为父母的,如掺和太多、捏得太紧,反而不好。

如果女儿有“志在四方”的宏图大志,家长有智慧地引导与支持,比强硬反对,会有更好效果,这样做不仅能让女儿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也能让双方在“距离”中,更好地巩固关系。

尊重与放手,才是更高级的爱

总的来说,颜小二想要表达的是,关于如何与子女相处,我们的老祖宗在“女大不中留”这句俗语中说得明明白白。我们古代,一直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说法,但因为特殊历史时期对女子的限制,于此,女儿对个体独立性的追求,就不能表现得如男子那般直接。但是即便这样,老祖宗也道出了“女大不中留”的叮嘱,这便是在告诫父母:与其将女儿绑在身边,不如懂得在合适的时候“放手”,让她拥有自己的生活。

而这句俗语放到现代社会,依旧是“话糙理不糙”:父母之于子女,比起束缚,尊重与放手,才是更高级的爱。各位觉得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