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餐后血糖,不良反应少的5个口服降糖药,一文总结
降低餐后血糖,不良反应少的5个口服降糖药,一文总结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控制餐后血糖对于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5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它们在降低餐后血糖的同时,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病情。
阿卡波糖
阿卡波糖是一种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与小肠壁细胞刷状缘的葡萄糖苷酶特异性竞争结合,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这使得寡糖不能水解为单糖,从而减缓来自碳水化合物的葡萄糖降解和吸收入血的速度,有效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阿卡波糖不仅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浆内皮素(ET)和C反应蛋白(CRP),还能升高一氧化氮(NO)。此外,阿卡波糖还能逆转颈动脉内膜增厚,这表明它在降低餐后血糖的同时,还能改善动脉血管的弹性和内皮功能,动脉僵硬度的改变与内皮功能的改善明显相关。
阿卡波糖对糖耐量减低患者抗动脉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包括:
- 降低餐后血糖,改善β细胞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 减少氧化应激,改善内皮功能
- 减少内皮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抑制炎性因子释放
伏格列波糖
伏格列波糖也是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类似糖的结构,可逆地竞争糖结合位点,限制或延缓碳水化合物的肠内分解和吸收,从而调节血糖。与阿卡波糖相比,伏格列波糖对双糖水解酶如麦芽糖酶、蔗糖酶的抑制作用更强(约为阿卡波糖的270倍和190倍),而对α-淀粉酶几乎无抑制作用。
伏格列波糖在肠道吸收很少,吸收率<1%,且不良反应轻微,对肝、肾功能无影响。患者服用伏格列波糖治疗后,随着血糖水平的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也降低,表现为两个效应: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和餐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减弱。同时,伏格列波糖减轻了进餐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也是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的原因,同时抑制餐后胰岛素释放并增强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在小肠远端、回肠和结肠的餐后晚期反应,GLP-1使细胞对葡萄糖更加敏感。由此缓解了餐后2~4小时的低血糖症,其关键机制是改变胰岛素延迟释放的高分泌现象。
米格列醇
米格列醇是一种新型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葡萄糖的结构更接近,能够可逆地竞争性抑制假单糖α-葡糖苷酶,对小肠绒毛刷缘的α-糖苷酶如蔗糖酶、葡萄糖淀粉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海藻糖酶、乳糖酶都有抑制作用,是蔗糖酶的高效抑制剂,且不抑制α-淀粉酶的活性。由于为可逆竞争性抑制,并不完全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只是延缓了葡萄糖的吸收过程,从而平缓了餐后碳水化合物吸收后所产生的尖锐血糖峰值。对于以粮谷为主要食物来源的亚洲糖尿病患者,由于其独到的作用机制,发挥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更为明显,从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同时其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小,对肝肾功能也无明显不良反应, 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传统的阿卡波糖相比,由于米格列醇只延缓单糖在肠道中的吸收,并无抑制α-淀粉酶的作用,所以在肠道中不会残留未被吸收的寡糖,消除了阿卡波糖严重的肠道不良反应。
以上3药均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安全性方面,这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表现有腹胀、上腹部灼痛、腹泻或便秘。如果患者伴有胃肠道疾病,最好不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服药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最佳服药时间为进餐前即刻或开始吃第一口饭时嚼碎吞服。
格列喹酮
格列喹酮属于短效促泌剂,30min起效,高峰2~3h,避免了对β细胞的过负荷刺激;不渗入β细胞内,只与膜受体结合,防止了对β细胞的持续作用;可增加胰岛素受体和强化胰岛素受体后作用,增加了胰岛素的敏感性。格列齐特主要作用于胰岛β细胞,刺激β细胞释放胰岛素,即在餐后高血糖信号的情况下促进胰岛素分泌,使餐后仍可出现一血浆胰岛素高峰,而餐后2h血糖有所下降;还能降低血小板黏附力,减少血浆比黏度,降低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有助于防止糖尿病血管病变。
那格列奈
那格列奈是一种短效口服降糖药,其降糖机制与格列喹酮相似,都是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降低血糖。与磺脲类降糖药相比较,那格列奈起效更快,降糖作用持续较短,更少发生低血糖反应。理想的胰岛素促泌剂应能够改善或恢复生理胰岛素分泌,并且疗效确切,迅速纠正糖毒性,安全性高。改善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目的是使胰岛素分泌和血糖升降同步。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存在其自身缺陷,磺脲类刺激空腹胰岛素和晚相胰岛素分泌,因此主要降低餐后血糖,对餐后血糖波动的直接作用较小,容易引起餐前和夜间低血糖。那格列奈则作用更快、持续时间更短,促进餐后早期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更显著,更符合生理情况,且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效果更好,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以上2药均属于胰岛素促泌剂,在安全性方面,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那格列奈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格列喹酮轻。那格列奈和格列喹酮均可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