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长后期“不低头”、“鹰钩嘴”发病原因和机理详析
水稻生长后期“不低头”、“鹰钩嘴”发病原因和机理详析
水稻生长后期“不低头”、稻穗“鹰钩嘴”的现象在南方水稻种植区日益增多,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水稻旱青立病的表现。本文详细分析了旱青立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原因机理,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对于水稻种植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旱青立病的症状
- 前期生长正常,在孕穗末期突然发生,抽穗期表现明显;
- 植株有的不能抽穗,有的不能孕穗,已抽穗的不能灌浆结实,即使能结实也只是小青粒;
- 孕穗时剥查颖壳已张开,外颖比内颖长,弯曲,不能闭合,颖壳呈鸟嘴状;
- 颖壳没有发育,有的一段段只有颖壳,没有护颖,有高节位分枝(第3、4节);
- 根部有倒生根。
旱青立病的发病规律
与水旱情况有关:发病田块一般多发生于新开垦或旱改水的稻田,经常实行水旱轮作的沙性田也有发生;老旱田厢面发生较轻,田沟边发生较重,田中间发病与老旱田厢沟平行呈条带状分布;新平整的沟渠地段发生较重;灌水口附近发生较重,远离灌水口的地方发生较轻。
与禾苗长势有关:同一田块,氮肥足、长势嫩绿的地方发生严重,长势差的地方发生较轻。
与作物品种有关:一般来说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早熟品种发病少,晚熟品种发病较多。在抽穗期相同的品种中,籼稻、糯稻较粳稻发生严重。旱青立病在粳稻中发生较小。
旱青立病的发病原因和机理
与土壤养分失调及水分供应急剧变化有关:农民施肥习惯是重氮、磷,而轻钾、锌,重化肥而轻有机肥,使土壤养分严重失调,锌钾含量不足。磷与锌有拮抗,硫与砷有拮抗,而在土壤中,砷以砷酸形式存在,旱作物时不致引起农作物中毒,水田由于灌深水,在淹水条件下砷酸变成亚砷酸具有很强毒性,当旱改水又长期淹水时,砷的活性变强。水稻一生中最易发生旱青立的时期依次为: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蘖期、颖花分化期、抽穗开花期。只要在这三个易发病生育期,偶遇土壤水分不足,土壤含水量降低到60%~70%的范围内,如再遇突然灌水,而该田土壤有机质又较丰富,植株得水后,营养生长急剧旺盛起来,从而使已遭干旱影响的稻穗更加不正常,而出现旱立青。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营养元素缺乏:旱青立病常常在旱改水田块发生严重,原因主要是旱改水田的有机质含量比较低、除草剂残留严重,钾、锌等营养元素严重缺乏,同时砷、铜等活性增强。还有长期过量偏施化肥、易漏的“跑水、跑土、跑肥”三跑田,也容易导致旱青立病的严重发生。
与水中的至污因子有关:据有关资料数据分析,水稻生长收获时出现的颖壳畸形、不结实乃至绝收的现象,主要受水中的至污因子如强酸性、重金属残留及三氯乙醛等物质的影响。
药害:稻田不当施用多效唑等植物调节剂或2甲4氯钠等激素型除草剂,特别在水稻拔节后过量用药,易造成水稻颖壳畸形。
秧苗弱,田间管理不到位:旱青立病的发生轻重与秧苗长势密切相关。凡是秧苗素质差,大丛密植,通风透光差的,或水浆管理不善,未及时搁田,根系没有旺发深扎的,或地下水位高,耕耙过细,长期偏施氮肥,引起土壤淀浆板结,活性铁缺乏,黑根多、病虫害发生严重的田块均会导致稻株长势差, 抗逆力弱,旱青立病发生严重。
综上所述,水稻旱立青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施肥不平衡和灌水不合理引起的。部分田块是由当地灌溉水质因素和药害原因造成的。
防治措施
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团粒结构,降低有毒物质的活性,提高水稻解毒能力。整地时亩施40~50公斤生石灰或土壤调理剂,调节土壤酸度。既可提高水稻根系活性,又能提高对水肥的吸收能力。
科学用水。“旱改水”田块地势往往较高,前期易缺水受旱,应提早(幼穗分化期之前)建立水层,降低土壤中砷化物的浓度,使之提前释放,避免突然在孕穗期建立水层,因为此时水稻对砷化物极其敏感,易中毒不结实。
增施含硫元素的肥料。在“旱改水”田块,施基肥时注意减少氮、磷肥的使用量,钾肥宜选用硫酸钾。
加强栽培管理,巧施底肥和叶面肥。育秧适当稀播壮种,提高秧苗素质,多施有机肥,施足基肥,注意配合施用含锌的中微量元素肥料,早施追肥,防止前期“疯长”,后期“脱肥”,做到“够苗搁田”。严防搁田过迟以及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稻株抗逆性。在水稻破口期、始穗期、齐穗期各喷施一次含磷钾的叶面肥,可以起到较好的防病、增产效果。
改种粳稻品种。籼稻、糯稻较粳稻发生严重。旱青立病在粳稻中发生较小。
改变耕作制度。旱地种稻易受旱灾威胁,而且容易造成缺锌和锰中毒、硼中毒、砷中毒。常年发生砷中毒的田块宜改种蔬菜、玉米、甘薯等秋熟作物,不种水稻,趋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