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从涿县亭侯到蜀汉开国皇帝
刘备:从涿县亭侯到蜀汉开国皇帝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后世史家又称其为先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之子刘贞受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后因获罪被削除爵位,从此定居涿县。刘备的祖父刘雄、父亲刘弘,都曾出任州郡官员;刘雄被举荐为孝廉,官至东郡范县县令。父亲刘弘早逝,刘备少小就与母亲贩履织席为业。刘备十五岁时,与同宗刘德然、辽西郡人公孙瓒一起拜入九江郡太守卢植门下学习;公孙瓒年长,刘备以兄长之礼对待他。刘备喜欢结交豪杰侠士,年轻人都争相追随他。中山国富商张世平、苏双等人家财万贯,因贩卖马匹而往来于涿郡,见到刘备很是器重,资助他钱财,刘备因此得以召集一批追随者。
晋位称王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群臣表奏汉献帝,封刘备为汉中王,升任大司马;刘备在沔阳设坛祭天,自称汉中王,陈兵列众,群臣陪位,宣读表章,受玺绶、御王冠。刘备随即向汉献帝上表,解释自己称王的原委,又向朝廷交还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印玺和绶带。刘备提拔牙门将军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郡太守,以镇守汉中。刘备率领大军返回成都,立长子刘禅为王太子,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其余文武大臣都有提拔升职。不久,关羽亲率荆州军队攻打曹操部将曹仁,水淹樊城;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同年十月,孙权派大将吕蒙袭杀关羽,夺取荆州。
夷陵战败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刘备率领军队主力返回秭归,派将军吴班、陈式率水军进占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军队分布在长江两岸。二月,刘备自秭归率诸将向孙吴境内进军,抵达猇亭,就地安营扎寨;又派侍中马良安抚武陵郡内的蛮族,当地蛮族部众纷纷响应刘备。镇北将军黄权指挥长江以北的各路军队,与孙吴军队相持于夷陵。同年六月,刘备被吴将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大败,将军冯习、张南等阵亡。刘备从猇亭退回秭归,收集逃散的士兵,又退守鱼复,改鱼复为永安(今重庆奉节县)。
临终托孤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丞相诸葛亮自成都到达永安(今重庆奉节县)。三月,刘备病重,遗命托孤,命丞相诸葛亮辅政,尚书令李严充当副手。四月二十四日,刘备在永安行宫去世,终年六十三岁。五月,刘备的灵柩从永安运回成都;太子刘禅在成都继位为帝,追谥刘备为昭烈皇帝。同年八月,刘备安葬于惠陵。
治国举措
军事举措
刘备时期的军事举措,基本上都是围绕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决策来实施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结成联盟,在赤壁之战击败曹操,随后攻占荆州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以荆州作为基础,再率军西进攻占益州,又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攻占汉中。此后,刘备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郡太守,镇守汉中,以防备曹魏入侵;除此之外,刘备在夷陵战败之后退守永安(今重庆奉节县),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任命李严为中都护,兼任永安都督,镇守永安以防备孙吴入侵。
外交举措
刘备在称帝之前,外交上从赤壁之战开始就一直遵循诸葛亮主张的“东和孙吴,北拒曹魏”的外交策略。但因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派大将吕蒙夺取荆州、袭杀关羽,刘备与孙吴的关系破裂。刘备称帝后,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亲率大军伐吴,且拒绝孙权求和;次年十月,刘备战败后接受孙权求和,吴蜀关系有所缓和。刘备对曹魏则一直是敌对态度,双方围绕荆襄、汉中等地区多次发生战争。
经济举措
汉末三国时期,军阀割据,连年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刘备入主益州后,在刘巴的建议下改革币制,铸造直百钱,发行大额货币以调控物价,刺激经济;又实行盐铁官营,发展商品经济,同时向孙吴和曹魏两国输出蜀锦以增强本国实力。此外,又听取诸葛亮意见,主张以农为本、鼓励农桑,轻徭薄赋以安定百姓,一定程度上让益州的经济得到恢复。
思想主张文化举措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推崇被两汉奉为学术正统的儒学,同时任命许慈、孟光等主持制定了礼仪制度;而蜀汉政权以汉室正统自居,当代学者黄尚明在《蜀汉政治思想探索》中认为,刘备攻占益州之后,他在蜀中推行的文化举措也主要是为了政治策略服务,两汉史学在蜀汉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对于曹魏玄学的兴起,蜀地文化仍然继承两汉,以儒学为主流。
后世纪念
墓葬信息
《三国志》记载,刘备去世后葬入惠陵。惠陵位于四川成都武侯祠殿宇西侧约30米处,为一砖墙环绕的古冢,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