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和造谣的区别
诽谤和造谣的区别
在当今社会,诽谤和造谣等行为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个人名誉,还可能触犯法律。本文将详细解析诽谤和造谣的区别、相关法律后果以及口头造谣的处理方式,帮助大家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诽谤和造谣的区别
诽谤和造谣存在一定区别。
概念方面
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其核心在于通过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并且这种行为通常具有针对性,指向特定的个人或者法人等主体。
造谣主要侧重于编造没有根据的消息或说法。这些消息不一定直接针对某个特定主体的名誉损害,可能是关于某个事件、现象等,但如果造谣内容涉及到特定主体且造成名誉损害,就可能转化为诽谤行为。
法律后果方面
诽谤行为在民事上可能导致被诽谤者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在刑事方面,如果情节严重,构成诽谤罪,会受到刑事处罚。而单纯的造谣,如果没有对特定主体名誉造成损害,更多的是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受到警告、罚款或者拘留等处罚,情节严重涉及犯罪的也会按照相应罪名处理。
造谣诬陷罪怎么处罚
我国没有造谣诬陷罪这一单独罪名,与之相关的有诽谤罪和诬告陷害罪。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犯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诽谤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对于诬告陷害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口头造谣可以报警吗
口头造谣是可以报警的。
从民事角度看,口头造谣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等民事权益。被造谣者有权要求造谣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赔偿损失。
从刑事角度而言,如果口头造谣的内容符合诽谤罪的构成要件,例如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这里的情节严重,如导致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或者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等情况,就可能涉嫌诽谤罪。此外,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等也可能触犯刑法相关罪名。所以,遇到口头造谣的情况,可以报警,由警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