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建设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刘晓春:建设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我国民营企业在经营和融资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从多个维度分析了民营企业的经济地位,并详细描述了其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方面的现状。文章还通过国际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特殊性。
我国民营企业经营和融资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发展,具有“56789”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力量的源泉将从传统优势向以超大市场规模和创新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变,民营企业是新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现状
融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融资体系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民营企业也高度依赖银行贷款。从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情况来看,2016年前后,受去杠杆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明显下降(见表4-1,4-2)。
2018年以来,国家更加重视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有所提升。a从各类银行的贷款结构来看,越是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在其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越高。从贷款成本来看,民营企业利息费用增速下降和占比提升,说明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从时间序列来看,同类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重稳步上升(见表4-3)。
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现状
从直接融资来看,股票融资规模自2016年后有所收缩。从2014年起,民营企业当年股票融资规模均超过国有企业,2016年后股票市场新增融资量持续收缩,企业融资渠道收窄。
债务融资方面,近年来民企债券净发行量下降幅度最大,地方国企净发行量增加最多。债券违约事件集中出现,且民营企业违约债券回收率显著低于国有企业,2018年下半年民营企业产业债信用利差达到历史最高点,此后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2018—2022年,国有企业债券发行和偿还金额同步增加,民营企业债券融资金额变化不显著,且净融资额为负,近两年情况进一步加剧(见表4-4,图4-1、图4-2)。
国际比较和总结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调查显示,2018年各国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比重的中位数为40.41%,我国为64.96%,高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和多数发达经济体。同时,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处于低位,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与美国接近,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从总量来看,中国的信贷供给相当充分。民营企业融资在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处于相对合理的水平,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处于世界较高水平。
民营企业当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不是总量上的融资难,而是结构上和微观层面的融资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部分企业是高杠杆基础上的再融资难。第二个方面,企业个体获得融资的流程难。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这是市场风险定价的结果,不能据此认定存在所有制歧视。近年来,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较快、利率明显下降,积极的一面是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定价体系扭曲,不能完全贯彻风险定价原则。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不利因素增多。多个国家形成一定的资产泡沫,债务高企,各国经济增速普遍承压,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
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主要体现在高杠杆基础上的再融资难、具体融资过程复杂和融资成本相对较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供给端原因
从供给端来看,经济快速发展使融资供给端强调规模效应,追求体量和速度。在对融资效益与效率的权衡中,市场主体往往更倾向于为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优先提供服务。由于供给端的风险偏好,相对而言,民营企业债务的不良率普遍高于其他类型企业,政策的非预期变动往往给民营企业造成非预期的影响,金融机构对员工的严格考核和严厉处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民营企业融资的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