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饮食禁忌与文化内涵
佛教的饮食禁忌与文化内涵
佛教作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其饮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智慧与慈悲。从素食到过午不食,从斋堂用餐到药石晚食,佛教的饮食传统不仅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佛教的饮食禁忌及其文化内涵。
佛教的饮食禁忌
佛教的饮食文化有着严格的禁忌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素荤禁忌:佛教反对任何故意伤害生命的行为,主张不杀生,提倡素食。这种饮食观念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
酒水禁忌:酒戒被列为出家、在家佛弟子的五大戒之一,体现了佛教对个人修行的严格要求。
时间禁忌:佛教有持午、过午不食、非时食等戒律。这些饮食时间的限制,旨在培养僧人的自律精神和节制欲望的能力。
佛教饮食文化的闪光之处在于:反对个人贪欲、普度众生、慈悲为怀、利他不利己、倡导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这对于今天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佛教饮食菜根香,佛门悲心长
在原始佛教时期,僧人实行乞食制度,只要符合"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的条件,就可以接受肉类。然而,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素食逐渐成为佛教的主要饮食方式。《梵网经菩萨戒本》指出"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涅盘经》中也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这种以慈心戒杀素食的饮食方式,正是悲悯众生、长养大乘慈悲的表现。
这一转变与笃信大乘佛教的梁武帝有莫大的关系。公元511年,梁武帝召集诸沙门立誓永断酒肉,并以法令公告,违者严惩。由于帝王的推动,加上寺院自耕自食,广大的庄园提供素食来源,这项教团改革,收到极大的成效,直至今日佛教僧团仍坚行素食。
以往的寺院经济普遍贫困,加以僧人勤俭,腌酱特多,每日斋饭,除中午一餐吃饭外,多半食粥,佐以陈年腌菜。现今拜经济成长之福,僧人的饮食也随着转变,诸如素食人口快速增多,素食馆相继设立,素食制成品种类多样化了。近几年更刮起回归自然之风,清淡的生食、素食自然成了新时代的宠儿,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它已渐渐脱离了宗教的素食了。
佛教二时过堂食存五观
"过堂"是丛林中特有的用餐仪制,也是僧伽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午斋的过堂,是出家人五堂功课中的两堂。
当云板响起,大众搭衣鱼贯进入五观堂,依序就坐,向上问讯后维那起腔,大众齐唱"供养偈",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面对充饥养身的食物时,僧人再度提醒自己,不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追随先圣先贤。早斋唱"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则唱"三德六味,供佛及僧……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接着维那师呼僧跋后,大众便开始用斋。丛林过堂多使用碗盘,少数寺院使用钵,碗盘皆有一定位置,不得恣意摆放,添汤加菜由行堂服务,也不得出声、恣动。在饭食中须心存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方受此食。)并摄心用功,或持佛名号或参"吃饭的是谁"。末了,大众唱结斋偈"……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感念信施护持,回向众生皆得圆满。
整个过堂是一个安静的用食过程,住持和尚如有事便会在此时向大众宣布,称为"表堂"。每月初一、十五或特殊节日便加菜劳众,或有居士斋僧布施也加菜。
佛寺通常在大殿外右侧会设个小小的施食台,体恤饥困的众生。它是根据佛经中"旷野鬼神众"及"罗刹鬼子母"的典故而来,大众过堂时,都由一僧人负责出食,将七粒米或指甲许的面条,透过观想及大众的加持,施食给众生,愿他们同得饱满并去除悭贪。
简朴的丛林用斋,象征的是高远的智慧与宽广的情怀。
佛教持午不易提供药石
佛制僧人日中一食、过午不食,中唐以前僧人皆严格持午,渐渐地,也如同乞食一般,经过时空的演变、适应而被放弃了。因为地理的南北幅员广阔,加上僧人的自耕自食,劳动量大,僧人终于放弃传统的佛制,寺院正式提供晚餐,称"药石",药石皆吃粥,也称"晚粥"。
而禅堂禅七期间,整日皆有活动,打坐、跑香交替用功,体力耗损甚巨,所以一日用餐达四、五次,除早粥、午饭外,下午吃午粥(点心粥),晚上八点还吃一餐,也是吃粥或馒头,称为"放参"。
还有出外求法的行脚僧,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因缘下,吃饭时间和食物没有保障,不受过午不食的限制,可以说什么时候得到食物,就什么时候吃,不过,当他们到禅堂挂单时,就必须随众,百丈清规附旦过堂规中,就针对云水僧这么规定:"一近午到,午饭随众;近晚到,晚粥随众;时过始到,补吃;晚到一宿,次日午饭即行。"
僧人既不能严持过午不食戒,须用何种心态用药石呢?明朝莲池老师所着的《沙弥律仪要略》提到"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说明了僧人用药石时须心存警惕,具足惭愧和慈悲。
本文原文来自bmfs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