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被经痛问题困扰?中医助你向经痛说再见
长期被经痛问题困扰?中医助你向经痛说再见
生理期几乎是女性每个月必经的历练。除了换卫生巾的麻烦,最让人困扰的就是“经痛”问题。香港有调查数据显示,约每4名女性中就有1名饱受“经痛”困扰,严重时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
经痛究竟会多痛?
究竟“经痛”到底有多痛?日本疯传的“经痛程度表”将经痛分为7个等级:
经痛的定义
从中医角度,经痛指女性正值月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严重时剧痛难忍,有脸色发白、冷汗淋漓、手脚厥冷和心烦呕吐的体现。经痛是由于**冲任(冲为太冲脉;任为任脉)瘀阻或胞宫失养所致,与冲任、督脉、足厥阴经、足太阴经相关,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经痛反映的是一系列内部气血和脏腑功能失衡的症狀。
经痛成因“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经痛是女性常见的月经不适,中医将其病因细分为两大类型:“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不通则痛”- 实证型:
气滞血瘀型:当肝气郁结,情绪压抑不畅,会导致血液流动受阻,特别是在子宫和经络“冲任”处,从而产生痛感。
寒凝血瘀型:习惯性食用寒凉或生冷食物,会造成寒气在子宫内积聚,气血运转不畅,同样引起经痛。
湿热瘀阻型:体内受湿热邪气影响,都会阻塞子宫及“冲任”经络,气血无法自由流通,导致疼痛发作的结果。
“不荣则痛”- 虚证型:
气血两虚型:长期脾胃虚或是因久病或大失血过后,气血不足,血海亏虚,影响到“冲任”的滋养,导致经痛。
禀赋亏虚型:天生体质较弱或肝肾气不足,导致精血不充,子宫得不到应有的养分,胞宫失养的肝肾虚损证。
如何辨别经痛证型?
“凡妇人经行作痛,夹虚者多,全实者少,……然有气血本虚,而血未得行者,亦每拒按,故于经前亦常有此症,此次气虚血滞,无力流通而然。”《景岳全书·妇人规》
指出经痛的病因在于本虚标实,因此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要遵循月经周期阴阳气血的规律来调经调血。如:
- 月经前以防痛活血为主;
- 月经期间在于止痛并调和气血;
- 经期后转向补充和调养气血。
同时也需要秉持“急则治其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经痛剧烈时,以止痛为主;症状缓解后,则进一步深入治疗,找到并解决引起经痛的深层原因。
中医助你向经痛说再见
简单2个缓解经痛穴位
公孙穴:气血双补
位置:位于大脚趾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两寸处。(三只手指并在一起相当于两寸)。
按摩法:
用手垂直用力按压公孙穴,随后慢慢按揉放松,局部产生酸、胀、痛感,再屈起足拇指,加强指压的感觉。左右两侧交替进行,每次按揉5~10分钟,每日1-2次。
艾灸法:
每次用艾条熏灸10~15分钟即可,可达到温补脾阳的功效,适合脾虚的人使用。
太冲穴:疏肝行气
位置:穴位于足背部,第一、二趾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取穴:取坐位,以右手拇指或食指指端着力于太冲穴上,垂直体表进行按揉。以局部酸胀为度,持续按揉约30秒。
温经通络泡脚方
材料:干艾叶10g、黄芪15g、桂枝10g 、花椒5g、小茴香8g
功效:暖宫散寒、缓解经痛
做法:上述药材置于开水中煮沸15分钟,放温后使用。
适合人群:血瘀、体寒女性,如经常感到手足冰冷、畏寒、头痛、腰膝酸软、关节冷痛、舌黯者。
一周1-2次,每次约15分钟,微微出汗即可;泡脚后补充水分。四季适宜。注意,如孕期、正值月经期或头晕时,不可使用。
注意:泡脚水水位要过三阴交(内踝直上3寸)。
“经期”必备调理汤水
玉颜小麦茶
- 适合:气滞血瘀型 – 平素工作压力大,或经前胸血乳房胀满,或小腹胀满等症狀。
- 功效:疏肝养颜。
- 材料:茉莉花5朵,玫瑰花3-4朵,麦芽10g,陈皮3g。 做法 用开水冲泡15分钟后,热饮用。
- 用法:可在行经前3-5天开始饮用,每天饮用1-2次。如月經量多者,行经时不可饮用。
- 注意:哺乳母乳者,不可饮用。
姜枣茶
- 适合:寒凝血瘀型 – 经期前或行经时,有怕冷、四肢冰凉、便溏腹泻、月经有血块等症狀。
- 功效:温经养血。
- 材料:红枣3颗,生姜2片,红糖适量。
- 做法:用开水冲泡15分钟或与水煮开后,热饮用。
- 用法:预防经痛者,可在月经前3-5天开始饮用,每天饮用1-2次。
党参养血汤
- 适合:气血两虚型 – 面色苍白,容易头晕,或腰酸等症狀。
- 功效:补益气血。
- 材料:党参20g,红枣6-10颗,枸杞8g,黑豆15g,陈皮半瓣,猪肉250g。
- 做法:猪肉洗干净后,置入锅中,加入剩余材料以及水,大火煮开后文火煲1.5-2小时,加盐即可。
本文原文来自ecway.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