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镇起义后关陇贵族逐步崛起,隋唐时期多次打击使其逐步衰亡
六镇起义后关陇贵族逐步崛起,隋唐时期多次打击使其逐步衰亡
关陇集团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政治集团,其核心成员主要来自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的门阀、地主豪强势力。从北魏时期开始,经过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的演变,关陇集团逐步崛起并掌控了整个华夏大地。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新兴庶族地主阶级的崛起,关陇集团最终走向了衰落。
众所周知,唐朝上层贵族集团有个称号叫“关陇集团”。所谓“关陇”就是现在西安那一带,古时候的关中平原和现在不一样,那地方当时是中华帝国的中心,在长达千年里,谁控制了关中平原,华北平原,有两个平原的粮食供应,就可以横扫天下。
“关陇集团”就是指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地主豪强势力,他们是北魏六镇中武川镇的余烬在进入关中之后,与地方豪族名义结合之后构成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他们从西魏一直到唐朝,基本是其中的一部分家族轮流坐庄,掌控整个帝国。他们彼此之间又联姻通婚,互相合作,通过资源左右政治的天平。
初现雏形
太元十一年(386年)到中大通六年(534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史称北魏。北魏为了防御来自北方的柔然鲜卑就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后来,北魏孝明帝时期,由于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在普通四年(523年)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
从此北魏分裂成东西魏,双方仍争战不休,随之而来的是鲜卑士兵的不断减员。而在关陇的汉族豪强地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趁机组织乡兵自保。大同九年(543年)二月,东西魏在洛阳邙山展开决战,最终西魏惨败。西魏军折损过半,西魏权臣宇文泰从武川带来的鲜卑老兵就更加稀少,当时关陇地区的鲜卑族人数有限,不可能再大量补充军队。宇文泰担心东魏可能随时来袭,决定与今陕西关中和甘肃河陇地区的世家大族结盟,“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这就是关陇集团的雏形。
“八柱国”和“十二将军”
后来宇文泰建立了北周,建立府兵制,设立了“八柱国”和“十二将军”。唐朝史书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史称的“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就是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
宇文泰
当初宇文泰为改革军队,重新引入鲜卑部落的形式,依照鲜卑旧俗将归顺的汉族诸大将全部改为胡姓,所统军人也各随其姓。唐朝的李家家族前身鲜卑复姓“大野”,隋朝的杨家前身鲜卑复姓“普六茹”。这些政策既满足了六镇鲜卑的心理,又将汉人豪强与鲜卑武将绑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故而战力大增。虽然军队形式是鲜卑化,但事实上军队的组成不得不越来越依靠汉人的武装力量,而逐步淡化了鲜卑色彩。宇文泰的改革,既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削弱了魏末以来的地方势力,又促进了武川鲜卑军人集团与关陇汉族地主的联合。
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朝廷又对府兵制进行深化改革,下令大量征召汉族百姓入伍,汉人军士成为军事组织下层的主要组成力量。这样,汉人武装逐步成为国家的基础,成为后来威震世界的隋唐军队的前身。后来,掌握军权的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后,正是依靠这支军队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拉开了隋唐盛世的序幕。
集团的帝国
祯明三年(589年),晋王杨广攻破建康(现南京),南陈灭亡,隋朝最终结束了三百年的乱世一统天下。“关陇集团”终于掌控了整个华夏大地,达到了王者巅峰。尽管隋朝只历二世而亡,但随后又被集团内部推举出的李家接管了整个帝国。实际上,北周、隋和唐的朝代更迭不过是集团内部更换领导人,他们先是聚集在宇文泰旗下,一起创立了西魏;后又分别支持宇文后裔建立北周取代西魏、支持杨坚建立隋朝取代北周、支持李渊建立唐朝取代隋朝。
李世民
尽管“关陇集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该集团作为门阀士族制度的典型代表,虽然在约束皇权方面有正面意义,可更多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发展全方位的垄断。不但皇族出身于关陇集团,甚至连朝堂上的重要辅臣也多出自这股势力。例如: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把兄弟都杀了,但是却不敢杀兄弟的老婆(太子妃与齐王妃们),而是将兄弟的老婆们都变成自己的老婆,原因无它,因为这些老婆们背后就是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其实就是关陇贵族的一个分支。而当时的长孙无忌、褚遂良也都是关陇贵族的成员,他们在朝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皇权要发展,就必须挣脱关陇集团的束缚。李世民也知道其中厉害。在位时,学习隋炀帝杨广广开科举考试,大力提拔南方士人,千方百计地利用山东贵族“关东集团”,以抗衡“关陇集团”。所谓“关东集团”又是些什么人呢?即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关陇集团的覆灭
经过四百余年的风雨洗礼,到关陇集团的后期,随着大唐朝廷中随着山东豪杰与科举寒士的加入,均田制的逐步瓦解,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强悍的鲜卑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融入了汉族血统,整个“关陇集团”已经呈现瓦解的状态。而随着非关陇集团出身的武则天上位后,皇权进一步挣脱了“关陇集团”的束缚。
武则天不仅完善了科举制,更注重科举选拔的人才,一经任用便委以重任。由此,大量寒门士子得以进入朝堂。同时还首开“武举科考”,不仅文官要考武将也要考,文武官员两手抓,让寒门士子终于有了与门阀贵族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这两项重要政策夹击之下,曾经创造了四个王朝的“关陇集团”再也无力回天,横跨数百年的政治集团便走向了没落。代替他们的,将是由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新兴庶族地主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