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鸟会亲嘴?
为什么鸟会亲嘴?
为什么鸟会亲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从仓鸮姐妹的亲密互动到北美红雀的求偶展示,鸟类的亲嘴行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多样。
2016年,55岁的莱斯利·阿诺特(Leslie Arnott)在利斯马斯顿目睹了两只仓鸮(Tyto alba)的“接吻”场景。它们看起来如此亲密,仿佛是一对异性情侣。但实际上,它们是姐妹关系。
据莱斯利的观察,这种亲密互动持续了大约三分钟,在此期间发生了两次“接吻”。这绝非偶然现象,实际上在鸟类中相当常见。
同样是仓鸮,马丁·克里切(Martin Critcher)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行为。这种亲吻动作可能是一种无声的交流方式,通过喙的触碰传递“我在这里”或“我愿意亲近”的信号。
这种行为不仅限于求偶期,还可能在日常社交互动中出现。有时候,这种“亲吻”实际上是一种喂食行为,通常在求偶期间发生,用于展示健康状况和喂养能力。
下图展示的是两只北美红雀(Cardinalis cardinalis)的亲密互动。雄性是鲜艳的红色,而雌性是偏棕色带红的羽毛。此刻,它们的“亲吻”是在进行喂食,前提是雌鸟愿意接受对方。有人将其称为“红雀之吻”,在北美红雀中,这样的行为是建立配对关系的重要部分,同时也象征着它们之间的信任。
北方鲣鸟(Morus bassanus)的喙与喙之间的触碰,虽然不像典型的亲吻式触碰,但类似于“互相致意”,是一种典型的求偶与配对行为。因为它们通常是一夫一妻制,所以这种互动也可能是在配对后显示忠诚度。
从根本上来说,对于鸟类而言,它们的喙是最灵活、敏感(富含神经)的互动器官。翅膀的主要功能是飞行,因此肌肉结构和运动范围更多是为了支撑飞行动作,而非适合精细的互动。而鸟爪锋利且坚硬,主要设计用于抓握树枝或捕捉猎物。爪部的互动容易造成无意的伤害,不适合用来表达亲密。
所以,鸟喙在鸟类的亲密互动中起到了核心作用。鸟喙有多敏感?如果作类比的话,鸟喙的敏感性类似于哺乳动物的指尖,可以感知微小的震动或压力。
一项由剑桥大学主导的研究揭示,信天翁、企鹅等海鸟的喙部存在高度敏感的触觉区域。这种结构可能帮助它们在觅食时感知环境,这是首次在非触觉觅食为主的海鸟中发现这一特性。
近年来的研究提出,某些鸟类可能使用喙来感知地球磁场,帮助它们导航。在鸽子和某些候鸟(如欧掠鸟)的喙中发现了磁性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可能起到感知地球磁场的作用。另外,喙中富含与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相关的神经末梢,在实验中阻断三叉神经会影响鸟类的导航能力,这支持了喙与磁场感应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