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蝠”到了!冯江教授谈蝙蝠及其生态意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蝠”到了!冯江教授谈蝙蝠及其生态意义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opus/1027021758214963206

蝙蝠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科研价值。然而,由于众多复杂因素,公众对蝙蝠重要性、蝙蝠的贡献知之甚少,甚至常常把蝙蝠与邪恶、恐惧或疾病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我们特别邀请了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冯江教授,与我们分享关于蝙蝠的知识。

蝙蝠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角色

全世界1400余种蝙蝠中,有约70%的种类以夜行性昆虫为食,它们每天晚上都会吃掉不计其数的昆虫,其中包括很多农林害虫或病媒害虫,因此,食虫蝙蝠是很多夜行性害虫的重要控制者,对维持农业、林业产量及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蝙蝠中还有很多种类是食果的,这些食果蝙蝠是很多重要经济作物和热带水果的主要授粉者或种子传播者,如龙舌兰、香蕉、芒果等,既维持了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又有助于促进生态恢复。

更有趣的是,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食虫蝙蝠粪便中的昆虫组成,能够比传统监测技术早将近1个月的时间监测到草地贪夜蛾等外来入侵的害虫种类,蝙蝠能够作为生态系统害虫或外来入侵种监测的哨兵。因此,保护蝙蝠不仅能维持这些生态服务功能,也是保障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然而,公众对蝙蝠重要性的了解仍然十分不足,许多人对它们的贡献并不清楚,蝙蝠甚至常常与邪恶、恐惧或疾病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亟需加强科普工作,尤其是提高公众对蝙蝠在农业、生态保护等领域重要性的认识。只有通过科普宣传,才能帮助大家理解蝙蝠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为人类生活带来许多实际的益处。

城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

在城市中,要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应该理解和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例如对于蝙蝠,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减少对其栖息地的破坏,保留或恢复一些适合蝙蝠生存的自然环境,如绿地、公园、树林等。同时,蝙蝠是夜行性动物,城市中应避免在夜间制造过大的噪音或强光,以免干扰蝙蝠正常的飞行与觅食行为。此外,公众也应意识到蝙蝠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避免随意驱赶或捕杀蝙蝠‌。只有人类与蝙蝠“和平共处”,才能使蝙蝠在城市环境中通过捕食蚊虫及农业害虫发挥重要作用,使人类从中获益。

蝙蝠的全球分布与迁徙之谜

全世界目前已知的蝙蝠有1400余种,广泛分布在除南极和北极以外的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目前,的确有少量研究报道过一些蝙蝠物种能够迁徙,但是由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且多数物种体型较小,长期跟踪监测十分困难,因此,目前对大多数蝙蝠物种是否会迁徙仍缺少深入的研究。

遇到蝙蝠筑巢时的正确处理方式

如果发现蝙蝠在自家屋子上栖息,不必过度害怕,因为蝙蝠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强行干扰或抓捕它们才有可能咬人,而且,从野生动物保护的角度来看,直接驱赶或处置可能造成蝙蝠的大量死亡而破坏生态系统平衡。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避免惊扰它们,同时尽量不破坏它们的栖息环境。如果十分害怕或介意蝙蝠在自家栖息,可采取以下步骤:尽量避免直接接触蝙蝠,并观察它们栖息的位置,等到晚上蝙蝠都飞出栖息地去觅食时,封闭任何可能让它们进入的洞口,确保门窗关闭,并检查是否存在裂缝,避免它们再次进入

蝙蝠的特殊生物学特征与行为

蝙蝠的确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特殊行为和特征,挑战了我们的传统认知。例如,大多数蝙蝠物种的视觉都非常弱,它们并不通过视觉看世界,而是通过发出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在黑暗中导航、定位并精准捕捉猎物;还有很多蝙蝠在栖息地中休息时是倒立悬挂的,独特的血管瓣膜结构使它们的血液不会倒流,倒挂不但不会脑充血还会促进血液循环;另外,蝙蝠被证明携带多种病毒,但其自身却不受影响,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免疫系统和炎症水平调节能力;此外,动物寿命的长短通常与其体型大小呈正相关,但蝙蝠在小型哺乳动物中却是非常长寿,其长寿的生理和遗传机制也是研究者十分感兴趣的科学问题的。

蝙蝠栖息地保护的具体措施

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强蝙蝠栖息地保护,特别是洞穴、森林和湿地等关键栖息地。首先,应尽量避免各种山洞、岩洞和古建筑的开发,减少人为干扰,保护栖息环境。若必须进行开发,那么应该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将栖息地开发对蝙蝠种群带来的影响作为重要参数进行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限制旅游活动时间和区域的建议,减少噪音、光污染和频繁的人员干扰,从而有效减少对蝙蝠栖息地的影响,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此外,应实施栖息地恢复项目,提升退化环境的质量,比如增加植被覆盖、改善水源条件,提供更适合蝙蝠栖息的环境。最后,定期监测蝙蝠种群及栖息环境的变化,并依靠科学支持评估和调整保护措施,以确保生态平衡得以长期维持。

蝙蝠在洞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蝙蝠的生态学研究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洞穴生物多样性。通过监测蝙蝠的种群数量、栖息模式、食物来源等,可以推测整个洞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例如,蝙蝠种群的减少可能意味着食物链的变化,甚至可能暗示洞穴生态系统的某些部分遭到破坏。蝙蝠的栖息地选择、繁殖季节以及食物偏好等信息,能为我们提供洞穴内其他生物群落变化的线索,从而更好地了解洞穴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另外,由于很多真洞穴动物的视觉和运动器官通常都退化了,行动能力较弱,所以蝙蝠是洞穴生态系统中维持与外界生态系统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关键物种之一。蝙蝠的粪便也为多种洞穴土壤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和营养来源。另外,在蝙蝠生态学研究过程中,往往能发现一些新的真洞穴动物。例如,我们最近在蝙蝠洞穴生态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蛩蠊科(Grylloblattidae)的新属新种,蛩蠊是十分珍贵的昆虫活化石,相当于昆虫界的大熊猫,我们的发现为深入研究昆虫进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物种。

蝙蝠作为洞穴生态系统的伞护种

蝙蝠确实可以作为洞穴生态系统的伞护种。伞护种是指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物种,其生境需求能够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从而在保护该物种的同时也为其他物种提供了保护伞。‌蝙蝠在洞穴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不仅是食物链中的关键捕食者,还通过其栖息、繁殖和迁徙行为影响着洞穴内的食物链、空气流通、水质以及微生物群落。例如,蝙蝠粪便为洞穴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成为洞穴中微生物、昆虫和其他小型生物的食物来源,维持着洞穴内的生物多样性。

蝙蝠保护的法律与政策建议

中国是世界上蝙蝠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根据2024年的《中国兽类名录》记录,中国的蝙蝠物种数量达153种,约占全球蝙蝠物种数量的10%。然而,随着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蝙蝠的生存状况日益严峻。根据最新统计数据,约51%的蝙蝠物种被列为近危或更高受威胁等级,蝙蝠的受威胁程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我国蝙蝠种群数量在过去20年内下降了50%。这表明,蝙蝠物种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国内蝙蝠保护的现状较为薄弱。尽管我国部分蝙蝠物种在2023年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但至今尚无蝙蝠物种被纳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这显示出我国在蝙蝠保护领域的法律保障和实际行动仍显不足。

因此,建议将所有蝙蝠物种纳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以确保其获得相应的保护地位;同时,将部分具有更高保护需求的蝙蝠物种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其提供更加严格的法律保护。不仅让蝙蝠保护有法可依,还能促进相关保护措施的落实。同时,建议建立国家级蝙蝠栖息地保护网络,涵盖关键栖息地、繁殖地和迁徙通道。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确保这些地区免受人为破坏,且加强栖息地的监测与评估。此外,应加强科普教育和宣传,提升公众对蝙蝠重要性的认知,消除对蝙蝠的误解,增强保护意识。可以通过组织蝙蝠保护日、公益活动等形式,激励公众积极参与蝙蝠保护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氛围。

冯江教授及其团队简介

冯江,生态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吉林省首批一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聘高级专家(学科领军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任三大攻坚组组长),吉林省高级专家。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宝钢优秀教师奖,生态环境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吉林农业大学校长。现任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春观测实验站站长,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兼职),吉林省政协委员。

主要从事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研究,在野生动物行为、生态、进化和保护方面开展了系统和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美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60余项。在PNAS、Molecular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等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近200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1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蝙蝠研究团队由冯江教授带领,自1995起一直从事蝙蝠的行为与分子生态学研究,在蝙蝠生态、进化和保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