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宜春:月光光 梦长长——靖安客家童谣随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宜春:月光光 梦长长——靖安客家童谣随想

引用
1
来源
1.
http://jxyc.wenming.cn/wmjj/202409/t20240905_8652594.html

在江西宜春靖安的山村夜空下,月光洒在老屋门前,客家长者与孩子们吟诵的童谣,宛如一曲曲悠扬的乐章。客家童谣,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生活的智慧,饱含着人性的温情……


孩子们边唱客家童谣边玩游戏

“月光光,梦长长……”山村静谧的夜空下,客家长者领着孩子们在老屋门前轻声吟诵,或许人们会为这温馨的画面所陶醉,为这悦耳的靖安客家童谣所感染!

柔柔的月光,牵引着童谣长长的梦想……


孩子们边唱客家童谣边玩游戏

客家童谣 自然源于客家

自从客家形成以来,有其语言,就有其童谣。

据谱志记载,自宋元至晚清,因避战乱、灾荒或朝代更迭,粤闽赣毗邻地区的部分客家人相继迁居靖安(已知客家人,宋代文学大家曾巩之五世孙曾文赛,太仓太守解职后最早迁靖),使这个有着1087年建县历史、地偏人稀的小县,客家人数已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由于封闭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生活习性,加之过去土客间几乎不通婚,使这里保持了一种客家人独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交流方式,其中客家童谣就是典型的代表。从某种角度讲,它也是中原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今天客家人聚居的官庄、璪都、中源等乡镇,仍可闻听到七八百年来口耳相传的客家童谣。


孩子们学习客家童谣

“谣”中有丘壑 方能见山河

靖安客家童谣,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鲜明的特色而存续至今。

——“月光光,好种姜,姜毕目,好种竹,竹开花,好种瓜……”这是即景劝勤劝劳的童谣;
——“杨骨梢,开红花,打扮大嫂去人家,正月去,二月归,归来供只赖(儿)子笑嘻嘻。”这是充满人性情趣的童谣;
——“从塘埠,到县里,老路程,六十里,经岭下,过哲里……”这是取材乡土地理的童谣;
——“萤火虫,像灯笼,照到西,又照东,照哩富,又照穷。”这是教子平等待人的童谣;
——“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这是国学知识启蒙的童谣。

据调查,目前靖安存续的客家童谣百余首,其押韵上口,形象生动,非常适合儿童的母语习得和吟诵习惯。童谣对儿童的教化、启迪,几乎不采用先入为主的方式,而是将道理知识通过孩子熟悉、喜欢的事物,利用歌谣,潜在地表现出来,以锻炼孩子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拓展能力。

或许旧时,童谣不太为正统的文人雅士所赏识,但其有坚实的草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可谓:“谣”中有丘壑,从中感知想象出农耕文明之外的“壮阔山河”。


孩子们学习客家童谣

童心在童谣中绽放

客家幼儿,一般从开始咿呀学语起,其母亲、祖母或哥姐等,就会用童音童趣的方法,由简到繁地教其说吟童谣,并且此梦会温暖一生。

1936年出生的璪都杨立发先生(83岁故),曾撰文回忆幼时:在早春的小山上,妈妈教我“杨骨梢,开红花……”;夏夜纳凉时,一边捕捉萤火虫,一边听妈妈教说“月光光,拓水上,船来等,轿来扛……”;秋夕清朗时,妈妈教我认真数星星,“满天星,花砾碌,谁能算到三十六……”;寒冬,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烤着火笼,听妈妈说“金骨笼,银骨笼,打得开,收唔拢”。尽管杨老先生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但童谣温馨了他的初梦。

对客家文化研究颇深的骆厚生先生(1931—2023年),踏上耄耋之年的门槛,仍记得儿时在官庄老家学说童谣的一些情景,有时闲庭信步于郊外观景,还会情不自禁地哼上几句“月光光……”,大有返老还童之感。

难能可贵的是,杨、骆二位客家前辈把儿时学到的客家童谣,教授给子孙们,甚至社会儿童,为其晚年生活添乐不少。

笔者亦是靖安客家人,儿时像众多的玩伴一样,也在童谣声中度过快乐的时光。赤足走在田埂上,与伙伴们共吟:“什么叫?石拐叫!”刚入学“破摹”没几天,老师则夸我:“四四方方一张台,读得三年进秀才!”

总之,童谣浸润下的少儿乐园,心花会绽放得更加美丽。


客家童谣走进课堂

逐梦,飞越稚子的世界

靖安客家童谣用客语客腔的吟诵方式,使得保留中原古音、古韵较多的语言活化石——客家话,得以保存,这无疑是对客家民系优秀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童谣吟诵形式灵活,没有时空的限制,是大人和小孩间,小孩和小孩间,成人和成人间的互动活动,是拉近亲情,促进文明和谐,唤起儿时记忆的有效方式。也许童谣已不是稚子们的“专宠”,而是社会共享的“精神世界”。

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传播靖安客家童谣的群体,因外出务工而逐渐肢解,现代快节奏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以及当今客家儿童母语的普通话化,使得世代相传的童谣,遇到了困境与挑战。

为了挖掘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使“月光光”皎洁依然,靖安县非遗保护部门二十年前就开始采取了积极措施。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将童谣编印成册、录制成碟,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童谣进景区、入校园、上舞台等活动。通过积极申报,靖安客家童谣已成功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时铃、王延红等一大批矢志不渝的传承人在山峦间奔忙。

历久弥新的靖安客家童谣,正与白云深处的人们一道,逐梦到永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